(公元前三三九——二八〇?)
引言
屈原是最早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大詩人。他生活在戰國時代的楚國,離開我們有二千三百年了。他好比遙遠的天空裏的一顆巨星,放射出神奇燦爛的、永恒的光輝,光亮了祖國的詩壇。
在屈原以前,我們還有詩的更早的傳統。《詩經》是一部無可比價的古代詩歌的寶庫,收集了從公元前一千年到六百年左右的周文化全盛時期的詩。那裏麵有宗教祭歌,有情歌,有政治詩,有農民、戰士的歌唱,內容異常的豐富。祖國文化的悠久,值得我們讚歎,值得我們熱愛。可是幾乎全部都沒有作者姓名。在那個時期,詩是社會的、公共的產物,還沒有個別的大作家興起。
從春秋到戰國,周文化衰落了,結合著禮教和音樂而歌唱的詩也消沉了。在北方中原各國發達了散文。唯獨在原先是文化落後的楚國,突然有幾位詩人起來,他們傳遞了詩歌的火焰。他們都是個別的作家,他們所寫的是長篇巨製稱為“賦”或“楚辭”的東西,其實就是楚聲楚調的長詩。其中屈原是開創者,也是最傑出的詩人。
漢水、長江流域的優秀民歌啟發了詩人的創作。楚國特有的宗教、古代神話、神仙傳說、曆史傳說都做了詩人的題材。屈原曾經向中原的經典學習,獲得了運用文字的熟練的技巧,組織進南國的方言,改革了《詩經》的體製,擴大了詩的語彙。他博學多能,有進步的政治觀和曆史觀,有哲學思想,他從楚國原有的宗教詩歌的基礎上向前推進,發展了政治詩和抒情詩。向來不曾為周民族所征服的荊楚民族,自己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有好幾百年的曆史了,到這時找到了他的代表詩人來宣泄它的文化蓄積。屈原是楚民族文化的優秀代表;他是楚民族的靈魂。
他不但是詩人而且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生在楚國由極強大走向衰亡的曆史的轉折點上;為著民族的存亡,他的一生和貴族黨人作了堅強不屈的鬥爭。他被迫害,被放逐而自殺。他的堅貞不屈的人格貫注在詩篇裏,使人興奮,使人嗟歎,使人景仰。我們在二千三百年以前,有像屈原那樣的一位詩人是值得我們驕傲的。
為曆史材料所限製,對於這位詩人的一生,我們也隻能知道個大略。後麵的敘述是依據司馬遷《史記》裏的《屈原傳》,參照楚國的史料和屈原的可信的詩篇整理出來的。學者們意見紛歧不曾解決的問題很多,這裏所寫大概按照筆者自己的研究和推測,不可避免地有些是主觀的判斷,留待學者們的指正的。
一
屈原姓屈,名平,字原。照古人的習慣,名和字是相應的,高的平地叫做原,所以他名平而字原。《史記》上說,他是楚王的同姓;楚王姓熊,他姓屈,怎樣說是同姓呢?原來屈氏的始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或者侄兒),稱為莫敖王子的,他有一塊封地在屈,屈本來是地名,後來便作為這一支王族分支的姓氏了。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分別的,嚴格說來,屈是氏而不是姓,熊也是氏而不是姓,論姓,他們都姓羋(音米)。
史書上說,楚是羋姓之國,意思是統治楚國人民的王族姓羋。曆代相傳的楚王都稱熊氏,熊是王室的氏。在王室周圍有許多王族的分支,對王室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係,叫做“公族”,屈氏是楚國公族之一。
據古史傳說,羋姓是祝融氏部落的八姓之一,他們的老根據地在河南鄭地,所以原來也是中原的一個氏族。遠在西周以前,這氏族被迫南徙,沿著漢水,到了湖北,他們開發了蠻夷之區,在生活上也同化於蠻夷。這一帶的蠻夷,周人稱之為荊蠻。楚的開國主熊繹就是荊蠻中間的羋姓君長,據說他曾經受過周成王的冊封,在名義上承認了周的宗主權,其實是獨立的。當初周人滅商,也隻統一了北方中原之地,對於漢水、長江流域,力量有所不及。到周昭王起了侵略野心,大舉南征,曾經引起了荊蠻、徐夷、淮夷這幾個民族的聯合反抗,昭王兵敗,死在漢水。熊繹的後代熊渠,當周夷王時,吞並了江漢間的許多小國,占有今湖北全省之地。周宣王命召虎南征,楚國又被壓迫;到周室東遷,楚又強大。在春秋初年,楚主熊通稱王,就是楚武王,統治荊蠻民族的全部,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縣)。從春秋到戰國,楚愈來愈強大,削滅了周人在南方所建立的許多國家的統治政權,統一了漢水、長江流域,成為南方唯一的大國。到屈原時代,楚國已經有七百年的曆史。
莫敖王子死後,曆代的楚王就屈氏門中立一人做莫敖,繼承爵位。打開楚國曆史來看,屈姓的名人很多,如屈重、屈完、屈建、屈蕩、屈巫等,或為莫敖,或為大夫,都在春秋時代。直到戰國,屈氏的子孫興盛,和昭氏,景氏並稱公族中的三大姓。
屈原的父親名叫伯庸(見《離騷》詩),他不像有政治地位,家庭也貧窮。因為屈原自己在《惜誦》詩裏說過: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賤貧。
我們對於《惜誦》那篇詩,看不出有偽作的成分,所以相信屈原是個貧賤出身的人。有人認為屈原是貴族,這是把公族和貴族混為一談。固然多數貴族是公族,楚國的政權向來操在王子王孫和同姓宗親手裏,但是也還有別姓而有封爵的,所以貴族不等於公族。同時公族也不全是貴族,即以屈族而論,從屈瑕到屈原已經有五百年,子孫繁衍,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其中自然有貴顯的,也有貧賤的。貧是經濟上的貧窮,賤是政治地位的卑微。屈原的父、祖如果曾經服役於王室,可能隻在卑微的職司。因此,照我們的判斷,屈原除了他的姓是貴姓,他的家庭出身是同於平民的。至少他是出身於一個沒落了很久的貴族家庭的。因此,我們也可以懂得他在《離騷》詩裏把自己比作傅說、呂望、寧戚那班出身貧賤的賢臣,並非不合於他的身份了。
楚國的政治是貴族政治。在楚悼王時,政治改革家吳起到了楚國,他認為楚國的政治壞在貴族腐朽,官爵太濫,公族的給養費用太大,提出了改革的計劃:要使封君的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就是說,爵位隻給到第三代為止;要“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要“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悼王信任了他,一度實行新政,收到很好的效果。當時還使好些貴族遠徙到地廣人稀的地區去開發生產。結果貴族們痛恨吳起,到悼王一死,便圍攻他,把他殺了。從這裏可以知道,楚國的公族人家是由朝廷給予經濟給養的,而疏遠的曾經一度被汰削。屈原出身於貧窮的家庭,因此他富於平民思想,他接近人民。同時,他到底是公族子弟,是羋姓子孫,他是要對於王室盡忠忱的。他同楚懷王的關係不過是五百年前共一家,並不是親近的宗室。他受楚懷王的特殊寵愛,是遭到專權的貴族們的嫉視和抑製的,他堅決和他們作鬥爭。這一切都可以從他的階級成分得到解釋。
屈原約生於公元前三四〇年左右,至今學者之間還沒有定論。本文作者想貢獻一個最近研究的結論,略去詳密的考據和推算,隻作簡要的解釋。《離騷》詩的開始說: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這兩句啞謎似的句子包含了詩人的生年、月、日。詩人的意思是說:“我生在攝提格之年,孟陬之月,庚寅之日。”“孟陬”是夏曆正月,“攝提格”是歲星紀年的名稱。歲星就是木星,也一名攝提。原來戰國時代,還沒有用幹支來紀年的,那時的天文占星家有一種奇特的習慣,他們觀察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拿來做紀年之用。木星在星空中繞行一周,約需十二整年,如果今年在正月和太陽交會,明年便在二月,十二年後又回到正月。他們把木星在正月裏和太陽交會的那一年叫做“攝提格”,我們可以把它翻譯做“正年”,“格”的意義是“正”。所以屈原生在正年正月庚寅日。根據古代天文和曆法的推算,他應該生在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庚寅,即公元前三三九年陽曆二月二十三日。
木星是行星中間最明亮的一顆,古人把它稱為歲星,並且看作尊貴的天神所憑依,歲星所照臨的地域(“分野”),五穀豐登,歲星所照臨的月份也是吉月。楚國的宗教是原始巫教發展提高的,楚王族自認為顓頊帝和司天文官職的重黎氏之後,所以也最敬重天神。屈原生在正年正月,得天文之正,是吉利的,因而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叫“平”,平的意義就是“正”。“離騷”:“名餘曰正則兮”說明他父親命名的意義。而屈原一生也把“平正有則”、“守正不阿”的精神作為立身處世的規律。
屈原的出生地點是楚國的都城,郢。西漢的楚辭家東方朔曾說:
平生於國兮,長於原野。(七諫)
“國”指國都,就是郢。屈原也把郢作為故鄉,他在被放逐離郢時候說,“去故鄉而就遠兮”,“發郢都而去閭兮”,“去終古之所居兮”,在那首《哀郢》詩裏有三個地方指明了這事實。所以許多人認為他是湖北秭歸縣人,那是不可靠的,是後來的附會(始於北魏時人所作的《水經注》)。我們知道當時公族以屈、景、昭三姓為盛,稱為“三閭”,既稱為閭,必有閭裏,他們的居處應該在郢都,或在城裏,或在郊外。以屈原的文學成就來說,他不生長在文化中心的郢都是難以想像的。屈氏始祖屈瑕的封地屈,不知在什麼地方,不過自從武王、文王經營郢都以後,用情理來推測,那些王族的分支都搬到都城來居住了。
楚國自從春秋時代的成王、莊王開始,和中原交通,吸取中原的文化,已經不是蠻夷之邦了。屈原和孟子、惠施同時,那時候書籍流通,郢都是南方的文化中心。在閭裏鄉黨裏麵,應該有宗廟,有教育公族子弟的學校(也許就在宗廟裏麵),我們可以想像幼年的屈原就在那裏受教育,獲得文化知識。從他後來的文學表現來看,他在早年必定在語言文字上用過很深的功夫。他的誌氣不凡,他也佩服古代特立獨行的賢人:
嗟爾幼誌,有以異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橘頌)
他喜歡別致的服色,佩著一柄長劍,戴著一頂高冠:
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巍。(涉江)
這佩劍、高冠不像貧賤子弟的服飾,或者是古老的屈族的徽征,表示莫敖王子的後代,有顯揚祖德的意義吧。
此外,他特別愛好花草。他住過郊外的原野。在郢都附近,靠著長江,有許多湖沼洲渚,“蘭皋”、“椒丘”,是少年詩人喜歡漫遊的地方。後來他爬上政治舞台,到不得意時,還很想回來隱居: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複修吾初服。(離騷)
他對於植物的知識非常豐富;蘭花、蕙花、申椒、菌桂、江蘺、辟芷、木蘭、杜若之類的芳香植物是他特殊愛好的。那些東西在楚人的宗教裏是用來歆獻神明的,他喜歡這些是敬愛它們聖潔的品德。這些南國原澤的特產,在他的詩裏出現得非常之多,結合詩人的愛國熱情,他歌唱、讚美祖國的草木。
二
公族子弟得到王家的特殊教養,原來是要為王家服務的。尤其像屈原那樣的優秀分子,由於才能的傑出,不久便被選拔了上去。他的才能,第一是“博聞強識”,知道的東西多,記憶力強;第二是“明於治亂”,懂得政治原理,有政治眼光;第三是“嫻於辭令”,擅長文學修辭和外交語言。其時楚懷王熊槐在位,屈原在二十四五歲上,便任了“左徒”之職,位在大夫之列。這是一個高級文官,好像是王室的秘書長。由於懷王的特殊信任,他在內裏起草法令,參議國家大事;出外宣布號令,接待外交賓客。他對於楚王有知遇之感,抱著無比的忠忱,幻想著遠大的政治前途。
當時戰國七雄,爭城掠地,互相侵伐,無間斷地在戰爭漩渦中。北方以齊、秦為強,南方以楚國為大。自從威王擊破了越國以後,楚的疆宇,西起長江三峽,東到東海;北邊伸進到陝西、河南、山東的南部,南邊有洞庭、鄱陽兩湖之地。當初周人在南方所封建的許多國家,都已被楚人所覆滅。廣大的人民就是當初強烈反抗大周民族主義的荊蠻、徐夷、淮夷等少數民族和商朝滅亡以後往南逃竄的商朝遺民,經過了六七百年,在羋姓王朝的統治下,融合成為一個大楚民族。他們早已從奴隸社會進到了封建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和提高。長江流域的土地是肥沃的,物產是豐富的,吳起曾經說過一句話:“楚國地多而民少”,如果統治者沒有侵略的野心,這樣一個國家是可以康樂自足的。當時的國防力量,有“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所以當屈原跑上政治舞台,正是楚國強大,大有可為之時,他高瞻遠矚,自有一番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