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 五月二十四日 星期日 陰
今天幹部的工作是檢討昨天的沒收會,準備明天的說理鬥爭會。我團團員覺得沒什麼大事,想出去遊玩一次。鮮老早就提議要到五丈原諸葛廟一遊。讓汶應昌預備馬,清晨即出發。昨天晚上決定如此,今天早上,焦世雄同誌知道了,他不很讚成。說如果要去,可以坐火車到蔡家鋪,從那邊去比較安全。可是鮮老決定要騎馬的,即要出發,時間距離九點鍾已近,討論不決到車站也來不及了,因而仍照原計劃進行。焦同誌特別派一位警衛同誌跟著我們同去,另外我們的警衛同誌也去了三位。據說那一個角上有幾個土匪,還沒有抓住,所以要特別小心。鮮老的辦法是不妥當的,沒有服從團的領導,張、方兩位失了主張,結果也跟著我們去了。
危險其實是沒有的,不過我們這樣自由行動,給人家添許多麻煩罷了。潘同誌也同我們去。在我們走後不久,七鄉來一通知,那邊開翻身勝利大會,邀請參觀團團員去參加,我們多數同人走了,隻有楊捷三、劉文經兩三位去參加。晚上見麵時,他們說那個群眾大會極好,值得參觀的,使人非常興奮。
我們在上午九時出發,鮮老騎馬,汶應昌帶馬領導,我們在後麵跟隨。老印得句詠鮮老:“前有中農帶馬,後有教授跟班”雲雲。循村間小路西行五六裏,見稻田,秧未分插。渡渭河而西南。又渡安武渠,走腳渡水,水急難走,我得王鍾翰、一警衛同誌之助,方得過。鮮老欲下馬步行,我與殷女士兩人換騎。
渡安武渠,循已破壞之舊汽車路,至高店鎮,現為岐山縣八區,區政府招待我們。吃喝休息,已過下午一時。
南行二三裏,到五星村。村多碉堡,居民皆土牆,樸陋。村中卻多豐大的墓碑,用磚砌,上麵有蓋頂。這是很可怪的。郿縣鄉村多大碑,這裏尤講究。
盤道上半裏許,到五丈原。五丈原,在郿縣西南,與岐山縣接界。《蜀誌》: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悉大眾由斜穀出,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於渭南,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渭濱居民之間。諸葛廟題漢丞相祠。前有戲台,山門五間置碑記,進為穿廳,壁間嵌嶽武穆書前後《出師表》石刻;再進為八卦亭;再進為武侯神像祠堂,塑像與戲劇中諸葛亮不類,貌豐腴,手執鵝毛扇。旁另祠二像,其一似為薑維,其一不知。隔牆東西偏屋,另有二祠,一為觀音堂,一為三聖母祠。三聖母塑像年輕美貌,壁間壁畫工細。
武侯廟,今為岐山縣武侯鄉人民政府址。散步廟後,即見一片平原,直至石樓山下。廟前有大楊樹,另有柏樹,不甚高大。我們坐臥草地上休息,進茶點。
碑記以道光九年增修五丈原諸葛武侯廟記為最早。略雲:“岐之城南五十裏,有原焉,俗呼為五丈原。漢諸葛丞相出師伐魏,至是卒。後之人立廟以祀之。然其詳書缺有間焉。考之邑采,則以為創自元初。至明嘉靖朝後複加修葺。……先是,蓮妖煽禍,由川楚竄入終南……聞難民聚語,夜見五丈原有火光萬點,或疑為官兵掩執,賊遂奔。人以是神武侯,為增廟宇。”光緒七年重修,增山門五間。
廟宇今尚輝煌,匾額尤多,簷宇間無隙地。
下午三時,由五丈原返。不即渡渭河,行十五裏許,至俗所謂葫蘆穀,原間之夾溝也,約長一裏,頗曲折。溝裏有小路,上有窯洞,亦有泉水,婦女在洗濯。謂司馬懿十萬兵馬,困死於此,真讕言矣。此乃俗名葫蘆之穀,附會演義小說故事。即五丈原,亦俗名,未必可信。唯諸葛與司馬夾渭水相持,其地當在此間附近則不虛耳。
葫蘆穀,本地人稱葫蘆峪(讀若裕),有村名葫蘆穀村,往西即紅崖頭,地勢皆高。盤下即至渭水濱。自葫蘆穀渡渭水直至汶東村。牛、馬、馬車與人同渡。水淺拉纖,赤裸裸地下水。大概從三國時代到如今,社會沒多大改變。
(據日記整理。其時作者是土改參觀團成員,正在陝西郿縣等地參觀。題目是編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