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筆者還在荷蘭時,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不在法國的馬賽,不在美國的紐約,也不在日本的神戶,而是在西歐小國荷蘭的鹿特丹。
鹿特丹在荷蘭西南部的鹿特河畔。曆史上是一個小漁村。17世紀成為荷蘭的第二大商埠。作為港口城市,則大約有100多年的曆史了。1872年開辟的深水航道“新水道”,可接納來自北海的大型海洋貨輪,大大地促進了19世紀荷蘭的經濟。
今天的鹿特丹港,碼頭總長38公裏,整個港區占地一萬多公頃,同鹿特丹市一樣大。人們經常饒有風趣地說,鹿特丹究竟是一個擁有港口的城市呢,還是一個擁有城市的港口?一下似乎很難弄清。
這裏的碼頭有散裝貨、雜貨和集裝箱碼頭之分,有裝卸車直接進出輪船的所謂“滾上滾下”坡道,還有載貨駁船直接用吊車上下海輪碼頭。全部碼頭每天可以同時停泊和裝卸三百幾十艘遠洋貨船。超級巨輪24小時均可進出港口。港口還設有現代化的“船隻交通係統”(VTS),通過雷達顯示屏可以跟蹤遠離海岸60公裏的海輪。
那一年,有3萬多艘來自世界各地的遠洋輪船在這裏停泊,裝卸貨物共達293000多萬噸。港口的“歐洲港”,建於20世紀60年代,專門用於卸油和儲存石油。港內的設施自動化、機械化程度較高,主要工序利用快速電子計算機進行控製。一條30萬噸輪的石油從卸到儲進石油聯合企業中去,全部過程隻需20小時。2002年,鹿特丹港的吞吐量已增加到32200萬噸,處理的集裝箱也已增至650萬個標準箱,在世界上仍名列前茅。
鹿特丹港不但是一個國際航運的樞紐,也是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它每年吞吐的貨物,大約有75%是供轉口的。西歐的糧食貿易中心和世界著名的石油現貨市場,都設在鹿特丹。此外,倫敦礦產交易所的有色金屬,大部分也存在這個港口的保稅倉庫裏。
鹿特丹港的工業也相當發達。抵港貨物的一半在這裏加工為成品、半成品,然後再轉口出去。這裏有曆史悠久、規模可觀的造船廠、修船廠和築港工業;食品工業和糧食加工業也頗具規模。這些工業大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興辦起來的。戰後,鹿特丹港大力發展了煉油和石油化學工業,現在它的5個大煉油廠,每年煉油能力可達9000萬噸,占西北歐全部煉油能力的20%。
鹿特丹的中央公園,有一座高達185米的“歐洲桅杆”,從那裏的瞭望台可俯瞰全市和規模龐大的鹿特丹港區。每次來到這裏,筆者都不禁要自問:為什麼人口僅有1600多萬,麵積僅41528平方公裏的荷蘭能擁有一個世界大港呢?
從曆史上講,荷蘭治水、建港曆史悠久,這是原因之一。而鹿特丹地理上的有利位置,則是一個重要因素。
荷蘭雖小,但地處歐洲聯盟的中心,500公裏方圓之內,淨是工業發達國家。鹿特丹則位於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形成的“金三角形”區。它作為西歐的最大國際河流萊茵河的出海口,更具有海港與河港融於一體的特點。海上貨物在這裏卸船後,即可通過萊茵河運到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和1000公裏外的瑞士巴塞爾等地。西歐大陸國家出口物資,也可通過這條內河航道,運往海外。鹿特丹還有通向荷蘭各地和德國、比利時的五條油管,以及四通八達的鐵路和公路運輸網。由於這些特點,鹿特丹素有“歐洲門戶”之稱。
鹿特丹港的發展,同荷蘭人民特別是鹿特丹市人民的辛勤勞動分不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40年5月,德國法西斯對這個港口城市進行了多次狂轟濫炸,據說在這裏投下的炸藥量同投在華沙的差不多,整個鹿特丹市中心幾乎被夷為平地,隻有證券交易所和市政廳等幸免於難。鹿特丹所遭受的損失,等於荷蘭在戰爭期間全部損失的三分之一!戰後,荷蘭人民通過自己的艱苦勞動,把這個瘡痍滿目的城市重建了起來。
鹿特丹也有不少文化遺址。文藝複興時期的荷蘭著名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D。Erasmus,約1469-1536)就誕生在這裏。1937年,伊拉斯謨大學在鹿特丹成立。
1996年,筆者作為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應邀到荷蘭海牙演講香港回歸問題。事後路過鹿特丹時,高興地得知,由於我國的經濟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來到這裏的我國遠洋貨輪日益增多。
更加令人鼓舞的是,我們上海港口的貨物吞吐量於2004年超過了當時的鹿特丹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