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歐洲首都”布魯塞爾(1 / 2)

在荷蘭工作時,曾有機會出差到南麵的鄰國比利時。

現今世界,有20來個君主國,接近一半在歐洲,同荷蘭王國一樣,比利時王國也是其中之一。

比利時是歐洲較小的國家,麵積比荷蘭還要小,略等於兩個北京那麼大。人口逾千萬。境內北部幾個省的人講弗拉芒語,叫弗拉芒族,南部幾個省的人講法語,叫瓦隆族。

曆史上,今天比利時的所在地曾先後受到幾個歐洲國家的統治,1815年被並入荷蘭,1830年布魯塞爾爆發起義,同年10月比利時宣布獨立,成立王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被德國占領。

作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比利時的工業產品一半以上都依靠出口。它的服務業發展迅速,近年的年產值,差不多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

那次,我們從荷蘭海牙出發,驅車一直往南行,經過比利時最大的港市安特衛普,很快就到了比國首都布魯塞爾。全程也就兩個多小時。

一到了布魯塞爾北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赫塞爾公園邊上一個造型奇特的龐大建築物。這就是1958年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舊址。整個建築,呈原子結構形狀,所以叫布魯塞爾原子塔。聽人介紹說,塔高103米,上下左右由9個直徑為18米的金屬球體組成,球體與球體之間由管道相連,互相溝通。在有些球體內,經常舉辦各種展覽會,傳播科技知識。乘電梯登上最高的球體,還可鳥瞰布魯塞爾市的風貌。據說,建造這個原子塔時,並未打算長期保留。但落成後,布魯塞爾人舍不得將它拆掉,故保存至今,現已成為該市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

來到布魯塞爾市中心,即到了著名的大廣場。這個100來米長、50米左右寬的大廣場,15世紀時即已成為布魯塞爾的市場所在地。今天在那裏看到的優美建築物,多為17世紀末葉重建的,極具巴洛克式或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特別是那尖形拱門、高大廊柱的哥特式市政廳,更是雄偉恢弘。當年曾在大廣場附近住過的法國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對大廣場讚揚不已。19世紀中葉,馬克思也曾在這裏住過三年(1845—1848),在“天鵝旅館”(現為“天鵝餐廳”)居住期間,曾和恩格斯共同工作,並合寫了《共產黨宣言》。現在,大廣場日間是花市,周日清晨是鳥市,每隔兩年,還在大廣場中心的石頭路麵上,鋪出用數不盡的鮮花拚成的巨型地毯,靚麗奪目,可與傳統的布魯塞爾地毯媲美。晚上燈火輝煌,遍布餐廳、酒吧、巧克力店的巷子,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幾個世紀以來,大廣場一直是布魯塞爾民眾舉行重大慶典和節日活動的隆重場所。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魯塞爾大廣場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