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德國的諸多名城(1 / 2)

在歐洲,從人口來說,德國僅次於俄國,位居第二。德國境內有諸多名城,筆者曾去過一些。

首都柏林,為德國最大的城市,位於該國中東部,是來往於東西歐的要道和歐洲中部的重要政治、文化中心和工業城市。電子、電機、精密儀器、冶金和化工等都有自己的特點。

曆史上,從1871年到1945年,柏林曾是德國的首都。二次大戰希特勒在德國投降後,根據有關協定,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1948年,柏林形成東、西兩部分。1949年兩個德國先後成立,東區為民主德國首都,西柏林實際上則為聯邦德國的一個州,聯邦德國的首都設在波恩。1961年8月,東德沿西柏林邊界修築了一道“柏林牆”,這是我們當年都見到過的。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柏林重又成為德國首都。此前,“柏林牆”也已被拆除。1999年,德國政府從波恩遷都到柏林。

柏林也是個著名的旅遊城市,有許多名勝古跡。勃蘭登堡門,是模仿古希臘建築的一個凱旋門,原代表和平,現成為統一的象征;威廉大帝紀念教堂,是柏林的一個標誌性建築物,這個原建於1895年的教堂已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壞,似仍未完全得到恢複,1961年在老教堂遺跡旁又建造了一座現代化教堂,新舊對比,非常奪目;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在市區的東部。市內各種類別的博物館很多,西部有新國家博物館等,在東部地區的博物館中,普加文博物館藏有古希臘、中東和遠東的藝術珍品。“柏林牆”雖早已拆除,但仍可看到一點遺跡。

科隆為德國的第四大城市,位於德國中西部萊茵河畔,臨近魯爾工業區,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和全國主要的金融中心,保險業具有顯著地位,同時也是發達的內陸港口。工業有機械、汽車引擎、電子工程、金屬加工、化工和紡織等。

科隆曆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為羅馬帝國的要塞。公元50年,克勞狄一世將其作為羅馬的“科隆尼亞”(拉丁文,Colonia,意即殖民地),科隆的市名即由此得來(法文叫Cologne,德文叫K觟ln),到了中世紀時,科隆處於盛世。1794年被法國占領,1815年歸屬普魯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市中心幾乎90%都遭到破壞,戰後得到重建。

在為數不算太多的名勝古跡中,屬科隆教堂最為有名。它不但是德國和歐洲北部規模最宏偉的教堂,據說也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它的正式名字叫聖波得大教堂。教堂位於火車站前,占地8000平方米,教堂中央的兩座雙尖塔,高達157米。教堂於1248年開始修建,中途因缺乏資金而停工,至1880年才最後建成,前後曆時600多年。二次大戰時,教堂遭到破壞,1965年得以修複。整個教堂,雕刻精致,莊重雅靜,彩色玻璃引人矚目。教堂內藏有罕見的中世紀金飾藝術品和科隆畫派傑出的代表洛赫納的名作。科隆大教堂堪稱哥特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1996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