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家庭的影響,自幼酷愛文學,在父親和長兄的熏陶下,我與文學結緣甚深。早在童年時期,我就十分地羨慕文豪武官,幻想長大後做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將。然而現實生活不都是夢想成真,當主觀意識和客觀現實脫節的時候,往往客觀現實更具有嚴肅性。
家境貧寒的困境、衣食不足的困擾,成了束縛我未能戎邊入伍的具體拌腳繩。十八歲那年,我參軍體檢,甲等身體,入伍當指日可待。然而父病不愈,債台高築,三餐難續的家庭拖累,終未去成,這成為我人生中無法彌補的終身遺憾!
鯤鵬無奈斷炊煙,高等學子不禦寒。在家境現實扼斷我軍旅之夢的同時,衣食這一生命延續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也毫不客氣地打破了我文學深造的夢想。為了父母兄弟能活著,我亦毫無選擇地走上了農耕之路。但是結緣頗深的文學愛好,未有因此而退居三舍,筆墨書籍是吾精神上的支柱與食糧,無時無刻不伴隨我人生歲月的旅程,延續著我揮毫潑墨的夢想。
時運流轉,我從農民脫產為一名基層黨政機關幹部,但無奈生性執著,在心中對文學的愛好與衷情從未因環境改變而退減。幾十年來,工作之餘,伴隨我的是詩書墨畫,從一點一滴處汲取文學知識。殘月伴讀雞催睡,日照床前凝思醒,那是我的常事,我在這種執著中找尋靈感、享受快樂。
現實中的我文學基礎差,知識匱乏,點墨露筆,不敢想夢中之想,不能成夢中之事,隻有隨時、隨意、隨便記錄下我想、我做、我見、我悟、我思、我感之事。其理、其境、其意、其情皆出於我個人的井底之見。拙筆釋吾意,露墨抒吾誌,僅此而已。
無形之中,筆墨成了我的傾情摯友。我在筆墨中找到未知的自己,高興時筆墨為我助興;煩惱時筆墨為我解憂;憤怒時筆墨助我冷靜;感慨時筆墨昂我鬥誌。盡管我的筆墨水準不高,但它卻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我沒有進過高等學府,但是我在小學時就受到了不是高等學府的高等文科教師宋華榮恩師的啟蒙教導。他那種才華橫溢、文理相濟、繼舊創新的知識涵養和授語穿壁、點石成金的語言表達能力,使我終身受益。而校外之師,各種書籍、每個人之長均是吾師,我在“三人之行”的路上且學且行,一路走來,受益頗深。
我是一個天生愛較真的人。幾十年的工作中,無論看到、聽到、碰到什麼樣的人、事、物,都力求把它弄清,總結出其中的內涵和規律,並願意把它形成文字。盡管我的寫畫不是優秀的,但我對生活、對文學書墨是鍾情的。我認為,人生是個過程,不管路途長短、成功與否,隻要去想且去做了你想做又應該去做的事,就拓寬了人生命的寬度。想做且又做了與家與國與社會有益而無害的事,就提高了生命本身的價值。
我寫的這本《閑人俗韻》,內容淺薄、直白,語言結構粗糙,舊韻新詞不妥之處頗多。醜媳不願見公婆,但我執意出版,是因為它記錄了我自己半生的經曆及對人、物、社會、自然的認識。通過這種形式以求方家的教正,同時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如邊緣碎語能對讀者產生一點有益啟示,那將是我企盼的收獲和不甚的榮幸。
此書在成稿時受到宋華榮、薑夢麟、張風岐、劉永才等數位老師和摯友的指導及教正,在此一並感謝!
郭福興二○一二年初秋於陋室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