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敘述學簡史(1 / 3)

現代小說理論始於亨利·詹姆斯,他於1884發表《小說的未來》。1921年珀西·盧伯克的《小說技巧》可視為對詹姆斯的回應。英國有一個布盧姆伯裏的小團體,其中詹姆斯、福斯特、伍爾芙三人都在劍橋大學講過小說。伍爾芙有自己獨特的小說理論看法,並專力從事文學實驗,福斯特出了一本《小說麵麵觀》提出了圓形的人物與扁平的人物。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還有盧卡契1916年的《小說理論》,奠定了現實主義小說的理論基礎。1928年出了兩本小說理論,一是繆爾的《小說結構》,一是阿來斯的《小說美學》,值得注意的也是這年出版了普羅普的《故事形態學》,表明了敘述學的萌芽開始了。

但在長達約三十年時間裏還隻是研究小說的產生,小說的原理、技巧,小說的社會學。簡單說,那時小說理論主要從小說內容出發,從小說的基本元素故事、人物、環境三者出發。1957年有伊思·瓦特的《小說興起》和塞米利安的《現代小說美學》。最重要的是1961年,布斯出版了《小說修辭學》,還有勒內·基拉爾《小說的謊言與小說的真實》。《小說修辭學》的經典在於他提出了小說中的不同聲音,有了隱含作者的提法,並分別了可靠敘述與不可靠敘述。另一重要貢獻是他提出了非人格化敘述。敘述者作為小說中的一個理論問題,過去一直講敘述學是由結構語義學發展而來的,這是有失偏頗的,《小說修辭學》已經涉及了幾個很重要的敘述學問題。另外基拉爾的那本書也很不錯,全部注意力在欲望,從欲望角度研究小說,從一個範疇去研究小說理論是很有特色的。他研究的司湯達、福樓拜、普魯斯特、陀斯妥耶夫斯基均是經典而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也同樣典範。1964年有呂西安·戈爾德曼的《小說社會》,1966年有皮埃爾·馬什雷《文學的生產理論》。表明了小說是重內容的研究。就在同一時代,敘述學悄悄開始熱鬧了。

我們列舉一些著作,1965年沃爾夫岡·凱瑟有《誰是小說敘述人》,1960年列維·施特勞斯著《結構與形式》,1961年C。布茲的《距離與視角》,1964年巴特爾《寫作的零度》,克洛德·布雷蒙《敘述信息》,1966年巴特爾出版於《敘述作品結構分析導論》,熱奈特的《辭格一集》,這一年還有一本重要著作是格雷瑪斯的《結構語義學》。因此,在敘述學研究中,也有把這一年定為敘述學產生。因為這一年由托多羅夫編了一本《文學理論》,包括俄國形式主義的文章在內,由雅各布遜作序。這是一個標誌性舉動,同時《結構語義學》也是一個標誌。但是並沒有明確使用敘述學一詞。

1969年托多羅夫著《十日談的語法》,在《敘事的兩項原則》一文結束時才正式提出:倒不如說屬於一門在我看來完全有權存在的學科——敘述學(Narratologie)。

從上文的實例看,先產生敘述學理論,然後才有該理論的命名。至此,敘述學開始熱鬧起來了。注意,大約這15年中是經典敘述學的全盛期,此後便有衰退之勢。

1970年格雷馬斯《論意義》出版。1972年有熱奈特的《辭格三集》,著名的《敘述話語》便在其中,這一年有菲利普·阿蒙的《人物的符號學模式》,這本書雖受《結構語義學》影響,但是在敘述學中專門建立人物的符號係統,而不與研究敘述模式和敘述話語相重合。1973年普林斯出版了《故事語法》,他意圖建立一套敘述語法來簡化對敘述結構的分析。提出了敘事語法包括、狀態事件、動作事件、連接因素三個基本成分。把一個動作事件和兩個狀態事件用連接的因素連接起來構成核心敘事。他的敘事語法便是以事件為基本單位構成。用語法概念把敘述者稱之為第一人稱,敘述接收者為第二人稱,所敘述的人或事為第三人稱。值得注意的是,他獨創地提出了文本中存在一個敘述接受者,他是通過讀者的中介,與敘述者合演雙簧。

敘述學經過15年繁榮,在1980年代初期出現了幾本整體從理論上總結的敘述學專著:1977年巴爾的《敘述學》;1983年雷蒙·凱南的《敘事虛構作品》;1986年華萊士·馬丁的《當代敘事學》。但談到研究深度最重要的還應該是保羅·利科爾的《時間與敘事》(1983—1985)。現代敘述學從上麵的舉例,他和小說理論並行發展,但1970年代,或1960年代後期小說理論衰落,代之以敘述理論,布思是一個關鍵,他的小說理論中很大一部分是敘述研究。我以為在布思以前包括詹姆斯、伍爾芙、福斯特、盧伯克、盧卡契、基拉爾、戈爾德曼均屬小說理論。而敘述理論應該是從結構語言學和俄國形式主義開始的。這門學科的起源,是一群人集體的推動。語言學上是索緒爾,文化人類學是施特勞斯,民俗學是普羅普。重要的代表人物應該是羅蘭·巴特、熱奈特、格雷馬斯。索緒爾解決的是差異產生意義,語言中能指與所指的二項對立。施特勞斯解決的是深層的結構模型。他通過神話結構發現了四項同源關係的結構。每一對對立的神話素與另一對相關,他形成一種程式:A與B正如C與D,他們存在一方是過高的血緣估價;另一方是過低的血緣估價,二者之間是對立的。他揭示的正是敘事的深層結構。普羅普解決的功能模型,人物在行動過程中的重要性來解說他的行動。並歸納出了三十一個功能模型,所有敘事模型都可以按其功能來套。並按功能把人物分成七類角色。這三個起點構成了敘述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