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1 / 3)

戰後,美國的經濟開始走向繁榮,然而洛維格卻逐步陷入了困境,因為政府大大地提高了對造船業的稅率,各種各樣的稅賦像山一般沉重地壓得這一行業的人喘不過氣來。同時,原材料價格上漲,工人工資提高,形勢逼人。就在此時,洛維格以他的遠見,決定走出美國,向國外輸出資本。

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恢複本國的經濟,正急需引進外資,以求發展。野心勃勃的洛維格把目光投向了那裏。日本戰前的海軍重港,從前專門生產其主力艦、航空母艦的地方——吳港,因為戰爭的緣故,被美軍夷為平地,工人們紛紛被遣散,造船廠也關門大吉了。

當時日本人一心想重建它,但又不敢驚動美國政府,怕美國把吳港作為美軍的軍事造船基地。精明的洛維格猜透了日本政府的顧慮,便以私人的身份來到這裏,向有關部門進行遊說。很快贏得了吳港地方官員的信任,跟他簽訂了造船協議,並向他提供了平價的鋼鐵和廉價的勞工。

洛維格租下了碼頭,不僅租金低廉,日本政府還給予他免稅免賦的待遇。吳港的發展給洛維格的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所造的船噸位越來越大,船隊也越來越龐大。在世界各地的海域裏,都有了洛維格的船隻。借錢生財,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洛維格可謂深悟經商之道。

在商場中,巧妙地用別人的錢生錢,是一種巧妙的經商技巧。能借助外界的力量來成就大事業,必能事半功倍。

善於借用名人效應

狐狸會借助老虎的名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當然,狼也會利用比自己強大的動物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它們明白,自己沒有那些動物強大,但是它們可以借助這些強大動物的威望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狼的智慧。

在商場上,名人效應法是用於直接促銷的常見形式,有時,巧妙地利用關聯的著名人物和組織的影響,可以為企業的品牌形象傳播打造出一條捷徑。一個企業不僅僅隻是花錢請名人做廣告,更重要的是設法營造事實,使借用企業產品成為著名人物日常生活中的事實,這樣更有利於企業品牌美譽度的塑造與傳播。

有這樣幾個利用名人效應的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有家火柴廠為了推銷自己生產的火柴,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種“火燒希特勒”火柴。火柴盒的貼麵是一幅希特勒漫畫像,擦火柴的磷片塗在人像的臂部,擦一次火柴,就像火燒希特勒一次。由於當時人們都非常痛恨希特勒,使用這種火柴好像也可解人們的心頭之恨,所以,大家都爭相購買,使這種火柴一時成了熱門貨。

已故毛澤東主席是一位舉世矚目的偉人。在越來越多的汽車司機將主席像掛在駕駛室裏“避邪鎮惡”之時,另外一些人也想托他老人家的福開發新產品。

廣東的手表好像沒有多大的名聲,但有一段時間卻在香港大行其市,生意出奇的好。原因何在?原來精明的廣東人想出了一個好點子,他們新生產一批在表麵字牌上鑲有毛主席頭像的手表,取名為“偉人表”。這種手表一上市,立即刺激了港人的購買欲,紛紛以擁有此表為時尚,其購買熱潮使廠家大喜過望。

金利來的創始人曾憲梓先生在金利來集團創立、生存、發展、成名的三十年過程中,始終孜孜以求,借助傳媒,樹立名牌概念,擴大知名度,培育美譽度,終於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功。

1984年奧運會上,中國隊員戴的特製領帶,就是曾憲梓參與設計的繡有奧運會會徽的金利來領帶。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曾憲梓斥巨資讚助港台播映這位總統訪華的實況。“尼克鬆訪華也選中了金利來領帶”新聞不脛而走,大大提高了金利來的身價。當你走進金利來集團總部辦公室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是中央領導人分別接見曾憲梓的巨幅照片。這也是“名人效應”的宣傳術,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一出版商有一批滯銷書久久不能脫手,他忽然想出了非常妙的主意:給總統送去一本書,並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見。總統忙於政務不願與他多糾纏,便回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便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書被一搶而空。

不久之後,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給總統。總統上了一回當,想奚落他,就說:“這本書糟透了。”出版商聞之,腦子一轉,又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又有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購買,書又被搶空。

第三次,出版商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教訓,便不作任何答複。出版商卻大做廣告,“現有令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一搶而空。

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大發其財。人們常說奸莫如商,應該說是“尖”不過商。與其說這位精明的商人是鑽了總統的空子,倒不如說是利用了人們盲目崇拜名人,盲目追求時髦的心理。兵不厭詐,深諳顧客心理,收縮自如,將計就計,才能“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名人有著一呼百應的作用,但是,簡單平淡地借用名人效應,不但難以達到借奇冕播譽的目的,有時甚至還會弄巧成拙,使企業勞民傷財,得不償失,使名人勞而無功,損名“掉價”。精明的經營者在公關促銷中不但善於借用名人,更注重運用自己的頭腦與智慧,策劃出種種攻心奪氣、令人耳目一新的奇招妙式,真是讓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在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一位商學院的實習生利用人們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仰慕敬畏心理,略施小技,便使自己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且在短時間內發了一筆財。從他開業開始,便在室內牆麵中央掛起一幅洛克菲勒的畫像,雖然他從來沒有見過這位石油大王,但是,人們卻以此聯想到他與洛克菲勒關係非同一般,甚至有人將他視為經濟界消息靈通人士,主動和他交往,給予他慷慨的幫助,這位青年學生巧妙地利用人們的心理,贏得了不少商界大亨的捧場與支持,生意越做越紅火。

倫敦一家珠寶店曾一度門可羅雀,為了擺脫這種局麵,老板千方百計物色了一位酷似王妃戴安娜的女士,讓她某日某時著盛裝前往珠寶店購物。老板又邀請來一批新聞記者,為避諱侵權之嫌,老板將其炮製的“王妃戴安娜前往某店選購珠寶”的特別新聞攝製成啞劇在電視台播放,使珠寶店的生意起死回生。

美國有家飯店因為所處的位置不佳,生意清淡,飯店老板心生一計,於鬧市區貼出巨幅海報:聲言某月某日,好萊塢明星某某將來本店用膳。次日,追星族趨之若鶩,飯店賓客如雲。其實,前來用膳的並不是某明星,而是老板特意物色的一個酷似某明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