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二十九年,持續十幾年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戰爭進入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
歐洲方麵,神聖羅馬帝國下屬普魯士公國、奧地利公國聯軍從西北方向的休斯克山繞路進入奧斯曼帝國堅固要塞休爾要塞後方的阿拉德地區,出其不意的切斷了奧斯曼帝國的補給路線。
補給線路被切斷,在休爾要塞的六萬餘奧斯曼帝國軍隊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盡管休爾要塞是奧斯曼帝國在歐洲最大的星型要塞,上百年來從未被歐洲人攻克過,但是一旦補給被切斷,這座要塞失守是遲早的事情。
奧斯曼帝國生死存亡就在休爾要塞能否堅守得住了,然而奧斯曼帝國組織多次反擊但均告失敗,除了奧斯曼帝國軍方指揮失當之外,最大的原因便是奧斯曼帝國的內鬥。
自諾克三世去世後,奧斯曼帝國政權落入後宮外戚之手。年幼的皇帝無法掌權,上一代重臣不甘心大權被外戚奪走,隧爆發長達十幾年的殘酷內鬥。
中華帝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內鬥中搖擺不定,今天支持外戚政府,明天支持奧斯曼重臣集團,結果導致雙方力量一直沒能消滅對方,令這場殘酷的政權爭奪持續了十幾年時間。
隨著皇子長大,外戚集團漸漸失勢,加之外戚集團在聖戰(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當中屢次失敗,導致國民極其不信任政府。因此,皇帝親政奪權的呼聲再度高漲,導致雙方權利爭鬥進入了最為殘酷的時期。
中華帝國在奧斯曼的戰略就是盡量將其削弱,但不是毀滅。因為毀滅奧斯曼帝國之後,中東巨大的油田資源將會麵臨來自歐洲和沙俄的爭奪。
奧斯曼帝國即是中華帝國的潛在敵人,亦是中華帝國的擋箭牌,因此中華帝國內閣在第九次集體表決時,選擇支持奧斯曼皇帝穆罕默德四世親政。
中華帝國不論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是最為強大的,穆罕默德獲得了來自中華帝國三千萬銀元軍事大借款後,實力暴漲,迅速壓到外戚集團,將大權奪回。
當然,穆罕默德四世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因為中華帝國的幫助不是免費的。
作為補償,穆罕默德四世命令在阿拉伯半島地區的土耳其大軍實行不抵抗政策,全數撤回烏爾法,將烏爾法河以南的上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拱手送給中華帝國。同時,奧斯曼帝國海軍撤離愛琴海,盡數退回黑海,防止跟中華帝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遭遇。
神武二十九年二月,中華帝國西亞派遣軍開進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三個地區。該地區三個諸侯國失去了奧斯曼帝國的庇護,不敢再同中華帝國開戰,隧直接開城投降。
三月,中華帝國西亞派遣軍司令部策動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三個諸國正式建國,並脫離奧斯曼帝國聯邦,加入大中華共榮圈,成為中華帝國的附屬國。
中華帝國之所以沒有將這三國變為殖民地,主要是因為中華帝國想要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一條跟歐盟之間的戰略緩衝區,防止刺激歐洲各國抱團敵視中華帝國。
而奧斯曼帝國皇帝穆罕默德四世也默認了中華帝國西亞派遣軍對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三個奧斯曼諸侯國的軍事控製,宣布放棄對三國的宗主權。
中華帝國策動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三國獨立後,秘密跟穆罕默德四世達成停戰協定。因為中華帝國此刻最重要的目標不是奧斯曼帝國,而是敘利亞東部的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最近十年來一直跟中華帝國作對,中華帝國皇帝鄧浩楠的第四十三子波斯親王已經成年,按照中華帝國皇室外親王分封海外諸侯國的規定,波斯親王將返回波斯帝國準備接替波斯皇帝成為下一任的波斯國王。
然而,波斯皇帝顯然不買賬,一直拒絕中華帝國皇帝“非法的誥命”,拒絕他的外孫回波斯。中波兩國隧關係極度緊張起來。
中華帝國總參謀部為此製定了滅亡波斯的計劃,按照神武大帝鄧浩楠提出的大迂回戰略,中華帝國西亞派遣軍將從敘利亞過境,閃擊巴格達。而中華帝國南亞派遣軍將在東部莫臥兒殖民地向波斯發動大規模進攻,牽製波斯大軍主力,給西亞派遣軍創造戰機。
中華帝國基於這個大迂回戰略,因此在軍事上停止對奧斯曼帝國的進攻,退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戰鬥序列。同時,為了避免奧斯曼帝國反悔幫助波斯帝國,中華帝國不得不在經濟上支援穆罕默德四世。
穆罕默德四世得到了中華帝國的全方位支持後,卻沒有先進行軍事支援。放著休爾要塞不去援救,反而調動大軍發動內戰。
原來,外戚集團雖然失去中央權力,但是在地方和君士坦丁堡附近還有不少武裝力量。穆罕默德四世可能是被虐待久了,不殺光外戚誓不罷休,他調集十幾萬大軍對外戚集團進行大清洗,連他的外公也都被送上絞刑架。
大清洗造成奧斯曼帝國大量的軍官被秘密處決,造成休爾前線十幾次易帥,無端損失大量作戰人員和錢財。
中華帝國多次警告穆罕默德四世,叫他先不要內鬥,趕緊打通休爾要塞的補給線路。但是穆罕默德四世根本不聽,一意孤行,繼續屠殺國內的反對派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