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國外曆史懸案(12)(1 / 3)

也有人認為,巴頓將軍的死是他的上司精心策劃的陰謀。在二戰結束後,據說巴頓一直有親德傾向,並曾公開批評盟軍的“非納粹化政策”,並在新聞記者麵前把納粹分子和非納粹分子的鬥爭,不恰當地比喻成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爭。並且有人說他還在考慮要扶植德國未受損失的幾個黨衛軍部隊,然後想挑起一場對蘇聯的戰爭,這些原因都可能使他招致殺身之禍。

一些美國曆史學家對此甚至提出很多具體的假設,即這位上司就是艾森豪威爾將軍。他們認為,艾森豪威爾將軍與巴頓將軍不和的傳聞是眾所周知,並且由來已久,巴頓在二戰後所做的一些行為與艾森豪威爾的主張大相徑庭。艾森豪威爾對他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很有可能派人拔掉這可眼中釘。

巴頓將軍的車禍果真是一場預謀話,那麼也隻有車禍參與者知道其中的個中原因和幕後策劃著吧!

聖雄甘地遇刺之謎

1948年1月30日下午5點10分,印度聖雄甘地在別人的扶持下走向通往晚禱會場的草坪,而令他想不到的是這卻是他的最後一次晚禱。當甘地走向平台的一刹那間,一個信徒模樣的人跑到甘地麵前,先向甘地鞠躬行禮,說了一聲:“聖父,你好!”然後突然從口袋裏掏出手槍,頂住甘地的胸口連開幾槍。甘地潔白的衣服立刻被鮮血染紅,他雙手合十,似乎想邁出最後一步,口中喃喃念道:“神啊——”然後徐徐倒地。

這位終生提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宗教領袖卻被暴力結束了他的生命,不能不讓印度人民感到痛惜。

甘地為民族獨立奮鬥的一生

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於1869年10月2日生於印度西部的波爾班達爾城,屬吠舍種姓。從祖父開始,甘地家族一直擔任當地小土邦的帝萬(首相)。他生性靦腆,不善言辭。中學畢業後,他赴英國留學並經過奮發苦讀,終於獲得了律師資格。1891年他結束了學業,回到印度做律師,但並不很順利。1893年,接受朋友的建議,他到了南非繼續從事他的律師職業,並且一直到他1915年回國。在此期間,他深感種族主義的危害,並下決心要與種族歧視鬥爭到底。

1915年,甘地回到祖國後,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他發展了自己在南非時就已經形成的“非暴力抵抗”思想,並發動人們對殖民政府展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他為了抗議英國殖民者屠殺阿姆利則城千餘名印度人民的暴行,帶頭絕食。為了吸引印度廣大農民參與民族運動,他赤裸著上身,腰間圍一塊土布,每天親自紡紗織布半個小時。他的行動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和支持,人們奉他為“聖雄”。為了抗議“食鹽專賣法”,61歲的甘地身體力行,竟帶領79位門徒步行400公裏,到海邊舉行宗教洗禮儀式。

1947年,在極端分子的挑撥下,加爾各答信仰不同的教徒之間發生了衝突。78歲的甘地為了拯救成千上萬個無辜者免於死亡,對外聲明決定從9月4日起開始絕食,一直到動亂結束。甘地絕食的消息幾小時就傳遍了加爾各答城,人們紛紛前往甘地的居所海達利公館探問甘地的健康狀況,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在暴行肆虐的貧民區遊行,呼籲恢複秩序與平靜。9月2日中午,27名市區的極端分子到甘地麵前承認了自己的罪惡活動。當晚,全城就恢複了平靜。

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穆斯林的顯要人物共同聲明,保證阻止宗教仇恨再起。甘地不惜犧牲生命以捍衛和平的舉動,終於阻止了加爾各答暴亂的蔓延,並且愈加贏得人們的愛戴。

然而甘地的內心並沒有因此變得輕鬆,他為印度的前途憂心忡忡。印度的分治給他造成致命的創傷;舊日印度的一切落後的東西並未在新生的印度中消失;他終生宣揚非暴力卻無法改變印度內亂四起的現狀;現在的執政者對他的尖銳言論不滿,不肯傾聽他的聲音……最迫切的問題就是新德裏一些極端分子暗藏殺機,暴亂隨時可能再度發生;政府不償還巴基斯坦國債的舉措也令人不滿。為了改變這些局麵,1948年1月13日,甘地又重新開始了下一次絕食。

印度教的極端分子們組成了國民公仆團,他們知道了甘地絕食的原因後,對他十分仇恨,他們認為這樣做與政治訛詐無異,準備鏟除甘地。1月17日晚,甘地大部分時間陷於昏迷狀態,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已經開始崩潰。1月18日上午,甘地身體狀況十分危險。在這種態勢下,印度國大黨主席聞訊,緊急派出一幫人到處去尋找甘地所要的簽字,自己則親自前往甘地寓所。不一會兒,各派代表都已聚齊,他們都已在7項聲明上簽了字,並依次走到甘地臥榻前,親自確認自己的莊嚴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