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4日的莫斯科紅場上有著這麼一群特殊的中國人,他們開著中國製造的越野車,他們淹沒在熱情的俄羅斯群眾中,但他們卻既不是遊客也不是賽車手。原來,“中俄友誼之旅”跨境聯合報道團的記者們來到了這裏。

從北京天安門廣場到莫斯科紅場,他們跨越了秀麗的貝加爾湖,跨越了連綿的西伯利亞森林,完成了長達15 000公裏的漫長旅程,最重要的是,他們一路上感受到了太多太多的友誼……

當“中俄友誼之旅”跨境聯合報道團的全部13輛汽車緩緩駛進紅場的時候,也許,沒有一位團員的心情是平靜的,有的人在笑,有的人眼角卻被淚水濕潤。這些笑顏和眼淚背後都包含著複雜的內容,艱苦、勞累、自豪與激動,隻有每個人自己心裏才能理解。

“唉,又是冷麵包。”這句話出自於中央電視台記者龔穎,次數卻無法統計,因為在“中俄友誼之旅”報道團行程中,冷麵包和黃瓜是家常便飯。不僅如此,路程遙遠、水土不服、語言障礙都無時無刻不在給大家製造麻煩。為了趕路,有太多的饑餓需要忍受;為了報道,有太多的夜晚無眠;為了傳稿,有太多的無奈等待……但這些點點滴滴的困難,在中俄兩國萬古長青的友誼麵前,又算得了什麼呢?“是的,每位團員都是英雄。”報道團總指揮、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副台長王冬梅如是說,“大家克服了所有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困難,無愧於英雄的稱號。”

如果說困難是暫時的,那麼友誼所創造的快樂卻是永恒的。沿途結識的警察、旅館服務員、飯店老板,送給婦女的一塊絲巾、送給兒童的一塊巧克力、釘在路邊的一塊指示牌都見證著中俄兩國人民最本源的友誼之情。報道團車隊在俄羅斯土地上留下的每一道車轍,結識的每一個朋友都化成了一顆友誼的種子,並且從此生根發芽。車隊隊長王曉說道:“我們這代人受蘇聯的影響很深,而這次來到俄羅斯見到無數次熱情的歡迎,更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中俄友誼之旅”在俄羅斯的公路上行進的時候曾路遇很多次俄羅斯人結婚的場麵,新郎新娘無不主動地邀請大家一起照相,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度,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所有人的笑容卻一樣燦爛,中俄兩國的友誼從最“草根”的人民大眾之間發揚光大。

除了俄羅斯老百姓,車隊沿途遇到的華人華僑也對采訪團的記者們提供了太多的熱情幫助,全國上下(包括駐俄羅斯各使領館在內)對車隊的關懷和支持,使大家在異國他鄉也不會感到無依無靠,到處可以感到作為強大的中國的媒體記者的自豪,以及由此而生發的喜悅之情。

“中俄友誼之旅”跨境聯合報道團自7月28日經滿洲裏進入俄羅斯境內,途經烏蘭烏德、新西伯利亞、鄂木斯克、葉卡捷琳堡、喀山、聖彼得堡、大諾夫哥羅德、莫斯科等19個俄羅斯城市,在42天的活動期間,參與采訪的7家中國媒體累計發表各類新聞報道作品500餘件,圖片800餘張。這些報道頻繁出現在中國各主流電視、廣播、報紙和互聯網上,展現中俄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介紹中俄兩國各領域開展的交流與合作,展示俄羅斯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曆史人文傳統,在中國受眾中掀起一股“俄羅斯熱”。據不完全統計,“中俄友誼之旅”報道團發布的有關俄羅斯的報道占據2006“俄羅斯年”中國媒體報道總量的80%。

此外,俄羅斯主要媒體和報道團途經的俄羅斯各地方媒體也對“中俄友誼之旅”的活動進行了大量報道。

“中俄友誼之旅”報道俄羅斯力度之大、頻率之密,都為多年來所少見。

“中俄友誼之旅”的宗旨是弘揚和傳播中俄友誼。在所經過的俄羅斯城市,報道團不僅帶來了中國人民對俄羅斯的友好感情,也體會到俄羅斯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報道團十多次受到各地方政府和民眾獻給遠方賓客的“麵包加鹽”的禮遇和接待;俄各地警方為車隊提供全程引導和護送;在車隊行進過程中,路邊的俄羅斯行人不時地向車隊表示友好;有些俄羅斯朋友還邀請報道團的記者到家中做客。這些都說明中俄友好具有廣泛和深厚的社會基礎,說明此次活動對鞏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加深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豐富“中俄國家年”的活動內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