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記得一位書友說過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忘了我,記住我的文字。”我想,對於任何一個創作者,永遠地記住他的文字,這或是他最大的榮耀和成就。記住他的文字,比記住他這個人更難。說來有點可惜,於我而言,一個平凡的文字工作者,既沒有作品讓人記住我,也沒有優美的文字感動自己,我拿什麼去珍藏那一去不複返的青春呢?還有愛,我用什麼去銘記呢?可以說,這部小說是我成長歲月中“痛苦失意年代”的見證。
以我現在的眼光看,這部作品是不成熟的。文筆稚嫩,故事乏味,情節無趣,要是重寫一寫,抑或會好一點。可我還是固執地堅持讓它“原汁原味”地公諸於眾,是因為它的純。如果重新寫,我怕世俗會吞噬了這種純,變成一部不倫不類的作品。當時,以我十九歲的人生閱曆來寫這樣一部長篇,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從下筆那天起,我壓根就從來沒有想完成它,也根本不知該怎麼去寫。可寫著寫著,我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後來簡直變成一種瘋狂。十多萬的文字,我是用鋼筆在筆記本上一筆一畫寫出來的,大概就二十來天,每天幾乎廢寢忘食。在北方的寒冬季節裏,在那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在一個又一個無眠的夜晚,我一個人伏在炕桌上,書寫著我的一個夢(在一個下雪的冬天,我夢見一片梅林,是小說情節重現)。記得有一次,因為天降大雪忽然停電了,我又點燃一盞煤油燈繼續瘋狂地寫作。在我的成長歲月中,那昏暗的燈光,陪伴我度過無數個寂寞孤獨的夜晚,它給我溫暖和光明。至今每每想起時,依然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晃動。那一盞煤油燈,是孤獨和淒清的象征,可它依然釋放出光明和熱量。從那時候,我就明白,即便是一盞小小的燈,也可以照亮一片天地。每個人心中都有溫暖的角落,如果缺少了燈光的照耀,就不再那麼溫暖。所以,即使暫時沒有燈光,我們也要學會用自己的心靈之光照亮前行的路。在成長路上最“黑暗”的時候,我依然拿起了筆,選擇用筆去戰鬥,去豐富自己的人生,去傾訴自己的心聲。多年後,我從“黑暗”中徹底走了出來,看到了更多的光明,感受到了更多的溫暖,也明白了“新生”的意義。《小小梅林》是一個悲劇,就像生活中很多事一樣,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結局,但我們不能為此迷失。找到另一種“新生”的力量,等於找到了幸福的歸宿。
熱愛書籍閱讀,癡迷文字創作,是我的生活和夢想。或許是因為世俗的“成功”離我太遙遠了,所以我選擇了“遁世”和“逃避”,一直遁藏在市井之中,過著一種逃避現實的生活,但從未放棄,並一直奔波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努力並收獲著,感動並快樂著,讓每一天的生活處處充滿陽光,讓筆下的每一個文字“活”在溫暖的時光裏。
在這部小說中,我寫的是一個關於愛和痛的故事。正是因為刻骨銘心的愛,才會有撕心裂肺的痛。文中的主人公,也許太年輕,根本就不懂得愛,還沒來得及去享受愛,就已經和痛糾纏在一起。今生今世,因為愛,自然有得有失,有喜有悲,有樂有痛,這就是成長的代價。海涅說:“什麼是愛?愛就是籠罩在晨霧中一顆星。沒有它,天堂也變成地獄。”讀了這個故事,你或許會略有所感。我的理解,愛就是“不能沒有你”。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是我幾年前的一次心靈之旅。這些年來,我每天都堅持寫作,不求名也不逐利,讓文字充盈我的心靈,讓每一天過得踏實、豐富。我寫了長篇小說《山的那一邊——我的童年在猴山》:不一樣的童年,不一樣的鄉村;長篇小說《夜幕下的呐喊》(又名《被愛情遺忘的青春》):一部都市紅塵男女的情感傳奇;武俠小說《斷情掌》:以武俠直麵人性,以生死詮釋生命……這些書稿,我又藏在抽屜裏,上了一把“鎖”,就像當初的《小小梅林》一樣。閑暇時,偶爾打開翻一翻,會有小小的成就感,因為它們見證了我的成長。我相信,有一天我將從抽屜裏翻出來,讓其重現光明,以懷念我這平凡的青春。我堅信,最好的書永遠是下一本。為了“下一本”,我必須繼續堅持寫作。為文我執,無怨無悔。
在此,我感謝為本書的出版做了許多具體瑣碎工作的香草女士,感謝那些每天和時間賽跑、字斟句酌、默默奉獻的編輯們,感謝那些為本書出版辛勤付出的朋友們!
寫這本書時,我在冬天守望著春天。時隔多年後,在這個美好的春天裏,曾經孤獨的守望變成如今收獲的幸福。
深夜,一盞燈,一本書,一個人伏在案前,靜靜地尋找一個春天。
又提起書友的那句話,我想對每一個讀者朋友真心地說:忘了痛,記住這個春天。
北雁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