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麻煩你現在給阿峰打個電話,讓他通知所有一線采編人員1個小時後在報社中心會議室開會。”江都日報總編輯季原掛掉電話後,走到窗前,拉開窗簾,看到雨勢越來越大,心中頓時升起不安之感,所以他立刻打電話給分管采編的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李良華打去電話,召集采編人員,準備安排采訪任務。盡管此時已經是晚上8點。
在接到總編輯季原的電話後,正在簽版的李良華便第一時間打給采訪部門負責人錢曉峰和編輯部門負責人陳新榮,讓他們各自通知人員盡快抵達報社。
“看這架勢,江都怕是又要受災了啊。”打完電話後,李良華來到季原的辦公室,對“黑格”台風帶來的特大暴雨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可不是嗎?”季原無奈地說道:“去年9月份的那次台風,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今年再來一次,我們江都可經受不起這接二連三的折騰啊。”今年已經年逾50的季原,在江都日報從記者一直幹到總編,在報社工作超過20年,采訪了大大小小的台風不下幾十次。這一次,他和他的同事們又要連續奮戰幾天幾夜了。
一個小時很快過去了,采編人員也陸陸續續到達辦公室。
“今天大家表現很不錯,雖然外麵大雨傾盆,但你們還是按時趕到了。”季原總是喜歡在開會之間講講記者的職業精神。“遇到台風天,采編人員的第一反映就應該是時刻準備赴采訪一線。”
在常規的季氏寒暄後,副社長李良華開始切入正題並安排采訪任務,對於出於台風經常光顧的地區,應對突發事件,江都日報的領導已經遊刃有餘,因此對於采訪任務的安排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下麵,我把重點的采訪任務分配一下,其他常規采訪任務,就由采訪部門自己決定。”李良華說:“以現在的情況來看,隨時可能出現災情,書記和市長應該會在今晚前往一線指揮抗台風。陳明和向東一組,跟著書記;向媛媛和策瑜一組,跟著市長。你們在辦公室,隨時準備出發。阿峰,你現在給車隊隊長打個電話,讓他安排車和司機。”陳明和向媛媛是采訪部門時政報道組的核心力量,平日裏負責市裏麵主要領導的活動和重大時政活動采訪,方向東和林策瑜是攝影組的前輩,與總編輯季原同期進入報社。
“好的,我現在聯係。”阿峰立刻聯係車隊長。
“海沙島和江河鎮也要分別派一組人過去,海沙島就由張雲輝和齊宗平一組,江河鎮由夏慧和楊林一組。你們要連夜趕過去,現在安排司機送你們回家收拾一下,然後出發。”張雲輝和夏慧主要負責報道經濟文化方麵的新聞,齊宗平和楊林則是攝影記者。向媛媛、夏慧、齊宗平、張雲輝同一年進入報社,現在已經是第三個年頭,現在都處於25到27歲的青春年少期,也是記者的職業生涯黃金時期。
李良華繼續安排:“至於西江區,現在還不知道會不會受災,隻有等消息,到時候采訪人員就由阿峰來安排吧。編輯部的人員,尤其是要聞編輯今晚可能要比較晚才能下班了,要等書記和市長的稿件。從明天起,新聞版麵就以抗台風為主,版麵不夠,就增設版麵。這就是今天會議的安排。”
“暫時沒有任務的人先留下來。”大會結束,阿峰緊接著安排采訪部門的小會:“湯為民準備明天一早去西江,其他人留在報社,作為機動人員。由於報社隻有4台車,所以這次還是臨時調用季總、李社長的車,但是隻能你們自己擔當司機了。”陳明、楊林8年前進入報社,現在已經是報社的中堅力量,湯為民是報社出了名的才子,他和社會新聞組的蘇華是校友,與向媛媛等人同期進入報社,主要負責深度新聞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