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附錄 關於用韻和平仄(1 / 1)

在寫舊體詩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按照舊韻書來寫,還是按照現代普通話的語音來寫?有的人堅決主張按照舊韻書寫。其理由是:既然稱舊體詩,就要按舊體詩的規則用韻,那就是以“平水韻”《諷文詩韻》《詩韻合壁》等為準,否則就不要稱“古風”或“五律”“七律”了。有的人則堅決主張按現代普通話的語音來寫。其理由是:由於時代的變化,古今不少字讀音不同,分聲不同,過去的韻書豈能再用?現代人寫詩,如果仍用舊韻書,未免有“東施效顰”之嫌了。孰是孰非,詩界沒有定論。因此現在有不少人寫舊體詩用的是舊韻書,但是也有不少人寫舊體詩用的是現代人編寫的《詩韻新編》或完全用現代普通話音韻。這種情況恐怕還要一些時日才能統一起來。但是,這對於繼承和發展規律這一優美的文字形式是不利的。

不管是舊詩還是新詩,幾乎都是押韻的。因為押韻,才富有音樂美。舊詩中的律詩,再適當地講究平仄,不僅聲韻鏗鏘,而且更富有音調的和諧。這樣的詩才易記,才易於流傳。但是古律詩從現代語音來看是不押韻的,讀起來感到別扭。例如: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送春

幹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碲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即是

王安石

經暖草如積,山暗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這幾首詩看起來是不押韻的,其實在當時絕對是押韻的。這是由於時代的不同語音的變化所致,也是當時的詩人是按韻書押韻所致。今人寫的舊體詩是給今人看的,豈能不顧今人的閱讀習慣?

平仄規則,是人們寫律詩時所要遵守的。但是,有時為了取得較好的表達效果,或遇到專用名字名詞,專用數字時,詩人有意識或不得不違反平仄規則,這也是被允許的。如杜甫的“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等等,都是不和平仄規則的。但誰能說這不是律詩?古人如此,今人也有不少人更是如此。他們為了表達效果,違反平仄規則的問題,更加“嚴重”,例如:

五律 張冠道中

毛澤東

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

露濕塵難染,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

踟躊張冠道,恍若塞上行。

五律 喜聞捷報

毛澤東

秋風渡河上,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裏鴻音絕,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首,凱歌奏邊城。

以下幾首引自《人民日報》:

靈霧山

九月重霧玉龍峰,四野茫茫雲縱橫。

遙望密雲一泓水,默默無語潤京城。

中秋

紅花已謝紅顏老,綠草漸枯綠水清。

藍天碧海藍色重,白雲悠然白雲高。

桂林

山川造化甲桂林,入眼便覺畫圖新。

更喜杏花春雨後,泊舟江上可攬雲。

以上所引的幾首詩,沒有一首是完全符合平仄規則,而是有意為之。它們語句整齊,語言優美,情景交融,有意境,有押韻,有律句,很好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會有人說這不是律詩,請問,這不是律詩,又是什麼?

有的專家說:“押韻和適當地講究平仄,是漢語詩歌怎麼變也不放過的要素。”不拘泥於古韻書,不拘泥於平仄規則,重視現代普通話語音的應用並以表意為主,這將為古律詩注入新的生命力,也將為今人寫古律詩開辟了繼承和發展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