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跟郭小華回家:孩子內心最痛的地方
女孩在學校裏的采訪和拍攝完成後。我們就決定跟她回一趟家。在去她家的路上,我們也順便見識了一下四川農村的土路,那簡直不叫路,全是大坑,我們隻好搭了兩輛拉沙子的大車去她家,車顛簸了將近40分鍾才到了村口,我們也差點被顛散了架,而郭小華每周都要步行走這條路一個多小時,還要通過一座山,平時路上也沒什麼人,我覺得農村的孩子真的是太苦了,生在城市裏,已經是生在了蜜罐兒裏。
進入她家門的那一刻,我們真的被她家的破敗震驚了,這是我采訪過的最窮的一家,房子裏到處都是大裂縫,一進門我還以為這是放雜物的房子,蜘蛛網更是到處都有,家裏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郭小華和她的姐姐放假過年都在這裏住,在我看來,這裏是危險到絕對不能住人了,而這麼一個小女孩還堅守在自己家裏,不肯去親戚家,或許寄人籬下的滋味更不好受吧。郭小華一進她的家門,就開始哭,還怕我們看到,背過身去。我說你為什麼哭?她說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家這樣。後來我想,這個女孩平時在學校各方麵非常優秀,她的自尊心應該非常強,所以才能獨自生活了這麼久,而不願去麻煩任何人,就連她的老師也不知道她家是這個情況。而且在她哭的時候,我也想,她肯定是在這裏生活期間,碰到過很多困難,心裏一定有很多委屈的地方,所以當時采訪問的很細,包括怎麼吃飯,怎麼睡覺,下雨怎麼辦,怕不怕,冷不冷等等,果然這個女孩在這裏有一段非常痛苦的經曆,但是唯一遺憾的是屋裏光線太暗了,那些采訪雖然非常真實感人,但是後期考慮到播出效果,隻好大部分都舍棄了。當時拍攝完,我們也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後來就在門口把屋裏的那些采訪重新補了一遍,但是女孩的情緒已經沒有第一遍真實了,不像第一遍觸景生情說出來的話更讓人感動,這是覺得很遺憾的地方。
三、在實現心願的路上:暈車+暈機
帶郭小華去深圳見她父母的時刻終於來,臨了,郭小華被她的校長譽為學校有史以來第二個最幸運的學生,第一個幸運的學生據說是曾經被四川送到北京參加夏令營,她不但被同學羨慕,就連老師們也非常羨慕她,老師們羨慕的是她可以坐飛機,因為學校裏迄今為止,隻有校長一個人坐過飛機。但是,郭小華從車開的那一刻,就開始嘔吐,一直到深圳下了飛機。雖然吃了暈車藥,但還是不能停止。看著她那麼痛苦,我都有了把她送回去的念頭,但是一切已經不允許了。
四、心願實現之後
一個12歲的女孩,唯一的心願就是見到自己分別4年的父母,這個心願本身聽起來就讓人心酸,因為她的父母連回家過年的火車票都舍不得買。這讓我想起以前在北京,采訪民工子弟學校的那些孩子們了,當時覺得那些孩子在簡易房子裏念書,還有被城裏的一些小孩欺負,覺得他們很可憐,但是等到真的接觸到這些留守孩子的時候,我才知道其實孩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在自己的父母身邊長大。所以由此也想到,在城市裏打工的那些農民工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善待和尊重,畢竟他們舍去的東西已經太多太多了。
片子播出之後,很多觀眾都覺得感動,包括我的領導、同事和我的家人很多都是流淚看完的,平時我們對這樣的留守孩子關注的還是太少,我們常常都是把目光放在了城市裏的農民工,卻沒想到這些背井離鄉打工的人們留在家中的孩子,過得竟然是這樣的生活,他們與孩子那種分離的無奈,都讓我們為之動容。
其實媒體關注那些跟隨父母到城市裏生活的農民工的孩子還是比較多的,而對這種留守在家的孩子關注卻很少。我去了四川省的中江縣,才知道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很多剛剛6歲的小孩就被父母托給了學校,這些小孩每天下了課,就去夥房,有個師傅專門負責幫他們蒸米飯,而米都是從家裏帶來的,米飯蒸好後,加一些從家裏帶來的泡菜,這些孩子就是這樣吃飯,他們幾乎不吃炒菜,所以一周的夥食費也就三四塊錢。片尾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就是我在夥房門口拍到的,他們都屬於這種留守孩子,他們的衣服很髒,留著長長的鼻涕,很害怕陌生人,不怎麼說話,沒有同齡孩子的那種活潑,讓人看了感到辛酸。
節目播出時,是在2004年的12月底,當我們結束采訪時,問了郭小華的父親郭龍伍這樣一個問題,“今年過年你們能回家嗎“?他說“我們會回去的,去看看孩子,畢竟四年沒有回去過了”,但是那一年的春節,我接到了一個來自深圳的電話,是郭龍伍夫婦打來的,他們告訴我說,今年仍然沒有回家過年,因為想來想去,小華反正已經見到了,小華的姐姐大了,不會像小華那樣想他們,這樣他們就把省下的路費寄給孩子買些吃的、用的,不是更好嗎?我無語。我心裏明白。其實他們是無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