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年,大漢誌皇帝延熹九年丙午正月,庚辰日。
漢都雒陽,漫天白雪倏忽而下,遮蓋住了喧鬧的街道,冷風吹起滿地寒梅,外出賀拜尊長、掃墓祭祀的人仍舊絡繹不絕,天地間一片繁華。
自當今天子登基以來,天災人禍不斷,司隸、冀州等地赤地千裏,百姓易子而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匈奴鮮卑頻頻寇邊,西羌叛亂迭起,天子寵信宦官,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四百年漢室基業大廈將傾。
夜幕降臨,鵝毛般的大雪漸凝如鹽粒,冷風拂過,割得人臉頰生疼,雒陽城仍舊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天子於南宮卻非殿宴請在京兩千石,各世家大族亦是賓客雲集,隨處可見的華麗軺車無不彰顯著王朝仍舊強大。
雒陽城上東門步廣裏,蕭府。
府門外幾個雄壯的護院家兵手按環首刀,神情剽悍,默默守護在府門外。蕭獻聽著產房裏淒厲的叫喊聲,心神不寧地在院子裏踱著步子,身邊幾個婢女小心侍奉著。
蕭獻年近三十,身長七尺餘,身穿長袍,溫文儒雅,頭戴儒冠,略有微髯,腰間一具玉簫,眼似寒星,眉如漆刷,端得一表人才。
蕭獻乃杜陵蕭氏子孫,杜陵蕭氏源自漢初丞相蕭何,蕭何幼孫蕭彪官至侍中,後彪免官,遷居東海蘭陵,傳至四世,蘭陵蕭氏望之位列三公,蘭陵蕭氏遂興。蕭望之遷居杜陵,蕭望之八子中蕭鹹、蕭由皆通曉五經,長子蕭伋襲關內侯,蕭鹹、蕭由、蕭育則兄弟並顯,皆是朝堂高官,國之重臣,父子四人“一公三卿”,滿門顯著。直到其孫禦史中丞蕭紹一支又遷回蘭陵,蕭紹即蕭育子,是為蘭陵蕭氏,而蕭望之其他子孫仍世代居杜陵,是為杜陵蕭氏,杜陵蕭氏在本朝經久不衰,其中蕭由子孫達二千石者六七人。蕭獻自幼父母雙亡,但卻聰敏好學,熟讀經書,師從大儒馬融,年未即冠就被舉為孝廉,征為大將軍掾屬,獻以梁冀跋扈,恥與之為伍,遂辭官治學,乃成海內名士,世人讚之。
蕭獻年十七娶陳留高氏女若為妻,高若家學淵源,尤善撫瑟,二人婚後舉案齊眉、伉儷情深,但卻一直無所出,族中長輩勸蕭獻休妻另娶,可二人成婚多年,相濡以沫,蕭獻怎麼忍心休妻?雖然勉強納了幾房妾室,但卻興致淡薄,杜陵蕭氏的族中大人屢屢寫信催問,不想沒過多久高瑤竟然有了身孕,蕭獻大喜過望,毅然閉門謝客,終日與**吹簫撫瑟為樂,眼看臨盆在即,蕭獻派人把雒陽有名的穩婆都請到了府上。
看著滿天飛舞的白雪,蕭獻不禁興致大發,心思也漸漸靜了下來,拿出隨身攜帶的玉簫放在嘴邊,指尖起伏,簫聲幽幽響起,其音猶如陽春白雪,沁人心扉,又如人間嫡樂,飄渺若仙......簫聲隨風傳出蕭府,喧鬧的步廣裏也漸漸安靜下來,正在飲宴的達官貴胄、海內名士們紛紛停杯投箸,閉目傾聽,席間萬籟俱靜,簫曲悠揚,飛雪卷起片片花瓣,飄過朱門,灑滿天涯,細訴衷腸……
一曲終罷,眾人仍沉浸在樂曲中欲罷不能,忽見一人長身而起,擊節而讚:“吾曾聞南陽何伯求言道‘蕭子敬善吹簫,蔡伯喈善撫琴’,今信矣,聞得此曲,雖李延年不為過也。”說罷一口飲盡杯中之酒,重重歎了口氣道:“昔日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今日聞得蕭獻簫樂,竟不識觴中物矣!”又見一人起身歎道,“可惜蕭家良人臨產,蕭君已閉門謝客旬月,否則定當邀其與吾等一敘,以全今朝盛會,憾哉!”在座的賓客都深以為然,連連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