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國外天文學的起源與發展(二)(2 / 3)

地球的大小也是人們同樣關心的問題,而且也隻有測出地球的直徑,才能由太陽、月亮與地球直徑的比值推出太陽、月亮直徑的絕對大小;也隻有求得地球的直徑,才能得到太陽月亮至地球的真實距離。這項工作的測量首先是由普蘭尼人埃拉托森內斯(公元前284~前192年)進行的。他當時是亞曆山大裏亞繆司學院圖書館的館長。他巧妙地利用處於同一經度上的兩個觀測點,在同一天中午時太陽地平高度的差異,巧妙求出地球的周長。他注意到夏至時中午的太陽在中埃及的塞恩直射井底,這證明那天太陽恰好經過當地的天頂,而同時在亞曆山大城,用儀器測得該日中午時太陽距天頂等於圓周的1/50,即為7°12ˊ。這個夾角正好等於這兩個城市在地球上的緯度差。於是他斷言地球的周長等於塞恩和亞曆山大之間距離的50倍。而這兩城的距離已測得為5000希臘裏,於是得到地球周長為25萬希臘裏,以1希臘裏長158.5米計算,得地球周長為39600千米,與真值4萬千米相差很小。100多年以後,洛德斯島的波西當尼斯(公元前133~前49年)也利用在亞曆山大和洛德斯同時測量老人星地平高度的方法,求得地球周長為3.8萬千米,也符合得相當好。

埃拉托森內斯還畫出了第一張地球圖。他的前輩已有人認識到地球是有兩個極和一條赤道帶的畫球。他把前人關於地球和地理概念的認識收集在一起,畫出了一張反映人們對當時地球情況認識的地圖,上麵畫有經線和緯線,並分出5個帶:兩個寒帶,兩個溫帶,一個熱帶。他把經度的中心線畫在亞曆山大和塞恩之間,並認為這條線經過拜占庭。他把36°線作為基本平緯線,經過直布羅坨海峽和羅德斯島。他認為,陸地向東延伸到太平洋,向西到大西洋,其餘都是海。並認為如果從西班牙一直向西沿同一緯圈航行,便能到達印度。

埃拉托森內斯還製作了一架演示天球結構的渾象,天球沿著傾斜的極軸旋轉,赤道垂直於極軸,而黃道則與赤道斜交。用它來說明天體的周日運轉和日月五星的周年運行。這架儀器曾經放在繆司學院的走廊裏展出。

埃拉托森內斯也是希臘首次測定黃赤交角的人。他測得冬至、夏至間太陽在南北的位置上移動了整個圓周的11/83,也即太陽在南北方向上移動了47°43ˊ,由此得到黃赤交角為23°51ˊ。誤差不超過1.7%。

古希臘的星座

星座的名稱,堪拉丁文的原意是聚集的星。它的產生,是為了認識星空和標示天體方位的方便。有趣的是古希臘星座的名稱往往和美麗的神話故事聯係在一起,給人以特別豐富的想象。這些神話故事,對於幫助人們認識星座和記憶星數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古希臘的星座知識,大概是早期獨自產生的一套和巴比倫傳來的一套相混合的產物。從最古的一部書《神統記》中,就很明顯地表現出是腓尼基和希臘思想的混合。該書曾經介紹過5個星座的名稱。而荷馬的敘事詩裏麵,也出艦差不多相同數量的星座。

有人曾經對巴比倫的楔形文字作過研究,發現古希臘關於星座的神話故事與巴比倫的神話故事幾乎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希臘星座及其神話故事,可能絕大部分來源於巴比倫。

巴比倫的星座在公元前3000年就可能產生了,至公元前650年前後的楔形文字《創世語錄》中,就已有36個星座,北天、黃道帶和南天各12座。

公元前5世紀,雅典天文學家阿古特蒙的《天氣曆》裏,就曾經記載有寶瓶、天鷹、大犬、南冕、天鵝、海豚、天琴、獵戶、飛馬、天箭等星座和海亞德斯、璞勒阿德斯等星。它實際上與中國古代《夏小正》中用星座來判斷季節的作用相似。

真正把星座當作天文學來研究,約開始於公元前400年。但有史可考的文獻則開始於約公元前270年前後的詩人阿拉杜斯。他把星座作成詩歌,差不多與中國的《步天歌》相似。在這個詩歌裏,總共記載了44個星座。星座名稱及其分類如下:

1.北天19座為:大熊、小熊、牧夫、天龍、仙王、仙後、仙女、英仙、三角、飛馬、海豚、禦夫、武仙、天琴、天鵝、天鷹、天箭、北冕、蛇夫。

2.黃道帶13座為: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摩羯、寶瓶、雙魚、璞勒阿斯特。

3.南天12座為:獵戶、犬、天兔、南船、鯨魚、波江、南魚、天壇、半人馬、長蛇、巨爵、烏鴉。

然後,喜帕恰斯又把璞勒阿斯特星歸入金牛座,將黃道13座改為12座;又從巨蛇座裏分出一個蛇夫座;同時又從半人馬座中分出豺狼座。合計45座。

在托勒玫的《天文集》中載有48個星座,這48個星座的名稱都是一直沿用到現在而沒有改變的。而托勒玫所采用的星座與喜帕恰斯幾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僅是在北天加了小馬和後發,在南天將犬座分成大犬和小犬。至此,除掉南天看不見的部分以外,全天的星座已基本齊全了。它一直沿用到17世紀後才開始補充上南天星座的空缺。

羅馬時代與儒略曆

大約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紀時,羅馬人就與意大利南部的希臘人有接觸,但是他們對於希臘的科學並不熱心。公元前21世紀,當羅馬人征服了幾個希臘化的王朝以後,他們就㈱越感覺到希臘文化的發達了。大多數羅馬人都努力學習希臘的科學知識。在吸收和同化的過程中,羅馬人基本上學到了希臘人的科學知識,但是,並沒有學習到希臘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因而在羅馬時代,天文學方麵枝很少取得新的進展。

帕西東尼斯(公元前130~前50)是當時第一流的學者,他曾經進行過全國各地的經緯度測量工作,也曾使用埃拉托森內斯的方法,對地球的周長重新作了測定。他對潮汐的作角曾經作過認寘的研究,發現它的變化與年和月的周期存關,因而指出潮汐的現象與太陽、月亮的作用有關。

另一位天文學家撥利尼斯(公元23~79)也曾利用船隻出港後先不見船體最後才不見船桅的現象,作為證明地球為球形的證搶,宣傳地圓說。他又根據觀測到的夏至甴晝長度越往北越長的事實,推論說在北&附近的地方將24小時都能見到太陽,也可作為地圓說的一傾據。

古代羅馬的曆法,原是使用陰陽合曆的。傳說在公元8世紀時,羅馬人每年僅有10個月,剩下的60天正好是嚴冬季節,是不加計算的。其10個月的名稱大致與現行公曆的3至12的月名相符。在公元前700年,羅馬的第二位統治者才加進兩個月,放在後麵。至此羅馬人才有了12月的名稱。而於公元前153年又將歲首提前兩個月,它的順序就與現行公曆相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