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件是安排建設項目和組織施工安裝的主要依據,糧油加工項目在建設時也應依照國家規定,按基本建設或技術改造的工作程序,作好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本章主要敘述糧油加工項目建設的特殊要求和條件。
第一節廠址選擇
項目的建廠地址應符合糧食工業的合理布局的要求,做到產銷結合,倉廠結合。設計方案應節約用地,-少占農田,既滿足當前建廠麵積的需要:又有發展的餘地,廠址應有方便的交通運輸、供水、供電設施。
設計的工廠應符合安全衛生要求,有利環境保護。廠區應設在居民區的下風向遠離易燃油庫及有汙染性氣體的工廠。
廠區的地質要可靠、地基上的允許承載力一般不低於20t/平方米。
廠址應避開航空站、地下礦藏、髙壓輸電線路,城市工程管道等。
第二節配套倉容
一、主筒庫倉容的確定
糧食工廠原糧立筒庫的倉容量一般考慮2-3個月的生產能力。
二、毛麥(穀)、潤麥倉容的確定
毛麥(穀)倉容一般按日處理量(即原糧)乘以係數1.2計,潤麥倉容量一般按36小時的潤麥時間計。為了避免倉內麥流的自動分級,保征產品質量的穩定,毛、潤麥倉應采用多出口倉底,一般分成4-9個出口,麥倉多出口倉底尺寸及彙集鬥尺寸。
三、成品倉庫容量的確定
成品庫的倉容量按庫存時間長短而箄,—般庫存時間為7-15天的生產量,我目前以房式倉為主。
房式倉有單層和雙層,跨度一般采用18m或Um,倉房長度一般以60m為宜,設計時根據具體條件而定;麵積利用係數為0.65-0.7,一般堆包高度為20-25包。
第三節總平麵和主要生產車間布置
一、總平麵布置
1.原糧接收設施
包括公路、鐵路、水路來糧的各項接收設施和裝設地中衡的建築物。
2.原糧倉庫
包括立筒庫、房式倉、鋼板倉。
3.主要設施
包括主要生產車間;成品和副產品倉庫;麵袋、麻袋間、下腳間。
4.輔助設施
包括變配電間,空壓機房,水塔水泵房,機修間,材物料間等。
5.福利設施
行政辦公樓(包括檢化驗室、醫務室等);宿舍、食堂、鍋爐、浴室。
6.其他
如消防閘和汽車庫、門衛室、廁所、大門、圍牆、道路和綠化設施等。
二、總平麵部署原則
在進行總平麵設計時,首先應考慮生產流向合理,避免往複運輸。可將廠區規劃成幾個區域,例如主要生產區、輔助生產區、行政區和生活區等。
各建、構設物和設施應符合生產管理、生活管理、建築消防和環保等要求。
三、主要生產車間布置
(一)主車間
應包括清理間、毛麥(穀)倉、潤麥倉、淨麥(穀)倉、製粉(礱、碾)間、成品打包間、成品散裝倉等。在進行車間配置時,同時要考慮樓梯間、磨輥拉絲間、碾白輥和膠輥整修間、電控間、衛生間、吊物洞和休息室等位置。
(二)主車間配置原則
1.必須根據生產作業線進行配置
流向要合理,盡可能節省不必要的輸送費用。
2.各個作業環節的配置應有利於生產操作和管理
為了保證連續均衡生產,作業環節之間應設有緩衝倉桁。
3.緊湊、美觀、節約在方便操作管理的條件下,設備布置應盡可能緊湊美觀、利用車間空間和節省車間建築麵積。
4.采光
保證各作業車間有良好的采光。
5.消防
車間總長度超過30米的大、中型工廠,主廠房應增設一個防火樓梯。
四、主車間和倉庫設計
主要車間和倉庫的設計是糧食加工廠工藝設計的主要內容。它的任務是著重研究工藝流程的設計和工藝設備的布置,在設計中同時考慮有關的環境保護、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等措施。
以下僅對工藝設備的布置方麵作簡單介紹。
(—)清理間的設計
1.各種清理設備必須按工藝流程布置在相應的樓層上在多層車間內,設備的布置應盡量減少物料提升次數。
2.同類型的設備應盡可能布置在同一樓層上,便於操作與管理。
3.各樓層設備之間主要利用溜管輸送物料,盡可能不用或少用水平輸送設備。
4.清理間的開間、跨度與層髙一般應與製粉間或礱穀間一致,以利建築造型與結構計算。
5.設備布置應注意采光,整齊美觀,操作安全和便於排除故障等要求。
(二)製粉間的設計
1.根據生產規模與產品方案,確定磨粉機與平篩的台數,可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
2.製粉車間的布置,以磨粉機為主導作用,不同規模的磨粉機,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
(1)磨粉機6台以下的,采用單排單跨,廠房寬度以6-6.5m為宜。
(2)磨粉機8-20台時,采用雙排單跨,廣房寬度以8m為宜。
(3)磨粉機20台以上的,采用四排雙跨,廠房寬度15m為宜。
(4)高方平台的布置。在粉廠設計中,高方平篩的組合與排列應與磨粉機相對應)磨粉機為單排時,高方平篩也應采用單排;磨粉機為雙排時,高方平篩可采用単排或雙排,但以單排為好;磨粉機為四排付,高方平可采用雙排或四排;但以雙排為奸,這樣可以增大操作麵,便於更換篩格。
(5)製粉車間開間尺寸和數量的確定
3.製粉車間尺寸的確定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磨粉機出料口、傳動帶孔均需避開主、次梁;同在正常運轉時傳動帶不得擦碰梁邊。
(2)兩台磨粉機之間的距離,必須保證更換磨拆裝輥及檢修的方便。
(3)磨粉機的排列,要求整齊緊湊,操作方便及溜管通暢。
(4)盡可能采用“S”的建築模數,便於向標準化設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