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初夏,我第一次看到自己學生即將出版的作品,一部長篇都市情感小說。看完這個故事,比我想象當中預計花費的時間要更久一些,一方麵確實由於工作繁忙,另一方麵則是由於這個故事本身的特質。正如書名所言,以靈為歌,它所承載的東西,定然是不能夠讓人輕而易舉撚頁翻過的。
印象中,這位學生總是擁有一種優雅從容的知性感,從學習到工作期間曾創作了不少風格各異的文學作品,涉及小說、電影、舞台劇等領域,筆力功底自然不用贅述。非常可貴的是,作為一個80後年輕作家,她的作品和思想中一直存續著一種對時代和社會的責任感,以及一份藏在女性柔美風格裏決不妥協的倔強。
《兩生》一作並不是以青春文學小說的式樣來呈現年輕人的情感的,它描述了兩個孤兒、一對姐妹,兩代人的情感糾葛,情節曲折生動卻不繁複,兩代人千絲萬縷的聯係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始終能夠在不經意間抓住讀者的心性。雖然情感類小說同為探求“愛”的母題,但作品內容並沒有糾纏於個人化的青春情懷中,故事裏人物的命運與社會背景相連,能夠從每一個細微之處窺見人們內心深處最真實、最忠於自我的情感。它講到了關於不同質地卻同樣真摯的“愛”的選擇,關於生死,關於罪孽與救贖;看到了社會“角落人”的生存現實和心路曆程,並以極致深情纖細的筆觸發掘人們隱匿於心底的私情和欲望;記錄了最純真的守護、最瘋狂的執念、最深重的離別;描繪了一場埋藏在時光與歲月深處的追逐。
作者一直用著看似平鋪直敘的方式向我們娓娓道來,故事裏的人物很少帶有劇作慣有陳規的歇斯底裏極盡喧鬧之勢,而是大多用角色的內心情感、思潮湧動取而代之。就男主角韓冰這個人物來講,直到全文終結,我也並未看到一個十分清晰可辨、棱角分明的外貌的描繪。
韓冰的外在形貌對我們來說都很是微妙地保持了一種若即若離的神秘感。但與此同時,他又與我們有一種好像很熟悉的親近感,我們知道他的一言一行,知道他的經曆和心意,他的迷茫、無措、瘋狂和執念。他每次拾起的記憶碎片,都從小說的文字中飄散出一種獨特的氣息。這些淩亂又細致的片段,都構建了這個讓人捉摸不透的角色從稚嫩青春到驟然滄桑的曆曆半生。當故事的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即便呈現出的是再殘酷、再悲愴的現實,也仍舊有著一縷縷讓人感覺到血液依然溫熱的力量。或許這就是這個作品、這個作者所傳遞給我們的正能量,再如何身陷囹圄、艱難困苦,也總是可以看到一點微光。
談到筆法行文,確實有著讓人深感欣慰,卻也有些擔憂的地方。
作者有著超越一般同齡女孩子的成熟和眼界,對故事整體構架的駕馭能力很不錯,內容展開的節奏張弛有度,讀起來並不會感到負擔或者不適。現如今,社會大眾已經習以為常地去批評年輕創作者們隻會花前月下故作姿態,又或者矯揉造作地悲春傷秋,大量不經沉澱不據考究的不實內容充斥本就堪憂的文學市場,這個時候,星餘的作品倒是會讓讀者感到些許欣慰。她的思想自是有作為女性的縝密和細致,同時也兼備不讓須眉的深刻與堅定。每一個場景的設置,每一個物件的出現都能夠不斷地挖掘出一個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都能夠汩汩地去展開作者和我們的思緒。在並不華麗張揚的字裏行間,淡然地鋪開這些生離死別、愛恨交錯。但這一點也是我作為導師稍微有些擔憂之處,她這種明確的風格和特點有可能會被某些追求快節奏閱讀、博眼球出位的出版公司、發行公司甚至市場部門刻意挑剔。但是,如果認真地將每個段落、每個章節好好地讀完,我相信很多讀者會為她的才氣與胸懷而折服。
《兩生》故事的時間跨度算起來也有幾十年,若是將父輩的緣起看做是江河的源頭,那麼整個故事就是一條自上而下、由窄到寬的江。
它呈現出一種蜿蜒曲折、支脈龐多,四周峰巒疊起的景色變換,而當尾聲出現之後,我們才驟然發覺眼前已經變成了一望無垠、風平浪靜的海麵。回想起來,之前的種種路途多舛都成了過往的點綴和曆練,它們悄無聲息、不知不覺地鋪設好了這樣一個釋然的結局,或者說,又在不經意間打開了一方新的天地。
故事慢慢淡出之後,總是會隱約地感覺到遺留著有些讓人無法斷念的意蘊。就個人感受來說,我覺得年齡的差距是不會妨礙我們被文字感染,被真情打動的。如今在這種並不景氣的圖書市場氛圍中,星餘的作品能夠得到出版社全力的支持,能在紛亂的叢林中占有她自己的一席之地,實屬不易,作為導師,我為我的學生感到很欣慰。每個年輕人都應該通過踏實的奮鬥和風雨的洗禮,而後方能堅實安穩地擁有自己打拚的一方天地。既然豐富的經曆已經讓這個年輕人獲得了閱曆的財富和智慧,那麼我希望並且相信,未來她也定然會走得更遠,成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