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簡注】

五色、五音、五味:中國古代將諸多基本感知類總為“五”,與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有關。

【通譯】

陶醉於五顏六色,會使人的基本視覺功能不敏銳;沉溺於音律樂曲,會使人的基本聽覺功能不靈敏;貪婪於美味佳肴,會使人的基本味覺功能不敏感;放縱於馳騁田獵,會使人的心性變得很瘋狂;眼紅於難得的稀世之物,會使人的行為變得不正常。

因此,明哲之人首先考慮的是追求滿足生存的實在需求,而不是追逐那些無止盡的感官享受。這就是去彼取此。

【解說】

本章要義:以感官物欲來說凡事有一個最基本的功用。

老子反對縱情於聲色之娛。老子所處的時代,諸侯紛爭不已,社會動蕩不安,在絕大多數人不能安居、無法溫飽的情況下,一些人縱欲聲色,驕奢無度。老子從人的理性找根源,倡導不縱物欲、充實內心的處世哲學。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人在任何時候,都應當保持最基本的感覺認識判斷,才能持守內心的充實安寧。

老子認為,過分貪圖感官刺激,人的基本感覺與平常心性就會失常。例如,陶醉於聲色美味,就會喪失最基本的聽覺、視覺、味覺功能;沉溺於物欲玩樂,就會喪失正常的心態。所以,明哲之人首先應當考慮的是滿足生存需求,而不是感官享受。

【點評】

人是感性動物,故有七情六欲;人又是智性動物,故能用巧智謀情欲;人還是理性動物,故應以善謀欲。人的社會性要求人講人道,還應守善道(公德)。放情從善,可以創造人間奇跡;縱欲從惡,則將製造人寰慘劇。

對於情欲,隻能倡導引領。老子認為社會風尚是官風帶出來的,於是提倡“聖人為腹不為目”,“我無欲”則“民自正”(五十七章)。這無疑是對的,但並不全麵。寄望於聖人修養成無欲境界是不現實的。至於後人“滅人欲”(程朱理學)更荒謬。理性社會在於:倡行不損害他人、不違背公德的健康情欲,而且應能有效引導;相反,則應能有效製約。否則,社會就會物欲橫流,人與動物便無區別。當然,這對於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時代,不能如此苛責。

【啟示】

人的感官、情欲應當有最基本的功能和要求,追求情欲不可迷失基本功能和起碼公德。

倡行健康風尚,是理性社會的重要標尺和功能。寄望於聖人修煉“無欲”之德來帶動民風,既失人道,又不現實。因為聖人、王者也是人。成由儉,敗由奢,曆代王朝更替莫不如此。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