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1 / 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①。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②。

其致之也③,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⑤。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簡注】

①帛本:無“萬物得一以生”句。

②帛本、河上公本等:“貞”作“正”。王弼本:“貞”。

③一說:“其致之,一也。”

④王弼本:“貞”作“貴高”。

⑤帛甲本:“故致數與無與。”帛乙本:“故至數輿無輿。”河上本:“致數車無車。”

一:歸宗、究本、尋源。

【通譯】

自古以來遵循萬物歸宗這個歸一之“道”的有:天遵循“一”的規律,才有今日之清明;地遵從“一”的法則,才有今日的安寧;神妙體悟“一”的原理,也就能夠靈驗;河穀循守“一”的法則,才有現在的充沛豐盈;萬物順應“一”的趨勢,才有現在的生機盎然。侯王認識“一”的道理,就可以立足天下進行謀劃。

推而言之,天沒有清明,就恐怕要坍塌;地沒有安寧,就恐怕要崩裂;神妙沒有靈驗,就恐怕要歇止了;河穀無法豐盈,就恐怕要枯竭了;萬物無法生長,就恐怕會滅絕了。侯王如果不能為天下謀劃,恐怕就會垮台了。

因此,尊貴是以低賤為基礎,高上必然以低下為根本。因而侯王謙稱自己為孤家或寡人或不穀,這不就是以低賤為本麼?不是嗎?企及了實質名譽,也就無所謂名譽了。

可見,不要追求像寶玉那樣有名望,像落石那樣有聲威。

【解說】

本章要義:以自然界萬物歸宗說人世間貴以賤為本之理。

“道”同現實物質世界的關係是什麼?西方哲人、西方宗教探究現實物質世界之源,往往“創造”出一個人格化的造物創世主。老子創立了一個不朽之說——“道”。

老子指出,“道”是萬物歸宗之本。它不僅造化了萬物,而且讓萬物各得其所。宇宙間有這個萬物歸一的“道”,天地、異兆、河穀、萬物才能各得其所,歸其自然;假如沒有這個“道”,這一切就會雜亂無章,難以為繼。因此,侯王必須深刻明曉這個根本之義,才可能為天下做好謀劃。既然宇宙萬物異彩紛呈都歸結於一個簡樸平實的“道”,那麼人世富貴更是過眼煙雲,又有什麼必要值得驕恃呢?於是,老子提出貴以賤為本的思想。人世間深諳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之道的,莫過於萬人之上的王侯。所以,侯王自己謙稱為孤家寡人。這是因為他已經得到最實最高的名譽,也就不在乎徒有其表的虛名了。

【點評】

老子立說,亦為世用。學說之用欲最大化,無非是借助侯王之力。然而,老學立足於哲學層麵,曲高和寡,無人能和焉能致用?在這裏,老子從道和物的關係,至貴和賤的關係,再至侯王身貴而自稱孤寡,搭起一座橋。盡管這座橋很脆弱,脆弱得風一吹就會倒。因為侯王自稱孤寡,對於貴以賤為本,沒有必然聯係,對於道生萬物更是如此。

【啟示】

曆史是必然和強者的混血兒。曆史需要強者順應必然之勢去加速推進。強者應當認識和把握必然之勢,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科學精神的普及與提高,這是一種必然。盡管這種必然往往會因強者個人因素的負影響而出現遲滯、曲折。

都江堰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穀得以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