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時期初,**哈赤開始建起了侍衛製度,而隨著清王朝皇權的不斷集中、鞏固和發展,作為帝王近臣的侍衛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越來越詳盡的侍衛製度建立起來。
而到了弘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也就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隨著盛世昌旺,皇帝侍衛的待遇更是變得水漲船高,地位也非常尊貴,禦前侍衛府更是人才濟濟彙一堂。其中更是出現了一位天賦異稟,武藝超群的大內高手,年僅弱冠之年便擔任禦前侍衛府的總管。原因無它,因為這名青年冷酷無情,對於宮中鐵律處事更是毫不留情,違者便是人頭落地。他的存在,隻為皇帝去除和杜絕所有不安全的隱患。在侍衛府,他的凶名盛極府中上下,乃至於宮中的官員聽到這名青年的名字也聞風色變。他就是冷麵閻王,靖炎。
然而在哪個時代都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也就是樹大招風,雖說靖炎在能力和處事上無人能比,但因為從小便開始接受殘酷的訓練,說開了,就是一殺人機器。在為人變通上根本一竅不懂,否則也不會被稱作冷麵閻王。年紀輕輕便坐上了侍衛總管的位置還是讓宮中許多居心可測的人紅了眼。但是鑒於敢挑釁冷麵閻王的人都變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屍體,也局限於想而已。
在一次靖炎在宮外執行任務時意外發現了東廠的魏公公正圖謀一些大逆不道對皇帝有害的事,靖炎便第一時間趕回到宮中把事情告訴了皇帝。然而皇帝隻是讓淡淡地說讓靖炎不需再插手此事,魏公公所做的事都是有他旨令的。
然而第二日魏公公也找上了靖炎,便帶上了黃金百兩,和幾名貌美的侍女,讓靖炎安安分分別再插手此事。然而靖炎一劍抵在魏公公脖子半尺之間,"若靖某發現爾等謀害皇,必殺之。"隨後一句話沒說便轉身離去,留下了臉色陰沉之極的魏公公。
魏公公是內務府總管和靖炎的侍衛府總管也是禦賜三品,但他們的權利可比一品大官還要大,可謂權勢滔天。魏公公深受皇上器重因為此人性格陰狠,為人圓滑城府極深,把宮中內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和宮中諸多官員有許多不明了的勾結,因為和他作對的人都會莫名消失,所以宮中也有一段話便是‘寧惹閻王,勿惹魏公。’
雖說靖炎這個冷麵閻王可怕,但也是針對皇宮的鐵律上,隻要你沒觸犯,就不會有事。因為靖炎從來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魏公公隻要他想要得到的東西,你無法給他,或者得罪了他,後果隻有死路一條。
而靖炎之所以如此年紀輕輕便擔任了侍衛府總管,不僅僅是他武藝超群,處事鐵定的原因。而是因為兩年前在一次皇上出外狩獵時,遭遇了叛亂之徒,是二等侍衛叛變了,(侍衛分一二三等和藍翎)那時靖炎還是三等侍衛,隻是負責外圍的勘測。
當時情況萬分危急,靖炎敏銳的身影如脫弦之箭急奔皇帝方向。一劍出鞘每到道劍影晃過都會帶走一名叛賊的性命,果斷快疾,如狼入羊圈。一路血殺來到了皇帝身邊,此時皇帝身邊最後一名禦前侍衛也被叛賊砍殺在地,靖炎將皇帝擋在身後,身上的錦衣已經被切開了好多口,衣上的血跡已經分不清是靖炎自己的還是叛賊的。濺在靖炎臉上的血跡配上銳利冷酷的雙眼,一股殺氣油然而生,更奠定了未來冷麵閻王的稱謂,一時間竟讓幾十名叛賊不敢上前。
可叛賊們也不是吃素的,在緩了一下之後便揮刀向靖炎合攏而來,戰況氛圍頓時變得肅殺起來。無論靖炎在武藝上多麼高超,但在麵對諸多敵人圍攻時,身上的傷口變得愈來愈多。身體變得力不從心起來,但隨著叛賊一個個被擊殺在地,靖炎也硬咬著血牙護衛著身後的皇帝。
但到了還剩七、八個叛賊時,靖炎已經把劍支撐在地上,整個人都渾然成了血人大口大口地呼吸著,血腥味已經彌漫開來,已經接近強弓之末。可實際的情況更糟糕,因為身上的血愈流愈多,靖炎的視線已經開始模糊。可是他不能倒下,要用自己的生命堅守皇帝最後的防線,這也是他的使命。就在這危急的關頭,宮中救兵趕來了,靖炎精神一震,叛賊們更是背水一戰,更瘋狂地朝靖炎撲來。
雖說這些叛賊誓死反撲起來也湧現出不凡的力量,但靖炎依舊冷冽地劍影揮舞收割著每一條生命,終於在最後一劍劃過叛賊的喉嚨時,伴隨著宮中大將一聲‘救駕來遲’,靖炎緩緩地昏倒在了地上。除了皇帝衣衫狼狽之外,周圍已是血流滿地,屍橫遍野,慘烈至極。皇帝看著倒在身前的靖炎,當即禦賜靖炎為侍衛府總管,原本的總管就是叛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