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三院,婦孺皆知!
這句流傳在整個帝都城內的通俗話語,八個簡簡單單的字,彰顯了帝都三座學院,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帝都有三院,其一聖武,其二酬勤,其三淩雲。
聖武學院,作為帝都內曆史最為悠久的學院,從蒙高祖建立蒙國國號伊始,就已經存在。前身是聖武學院。坐落在帝都外城西北區域。昔日,蒙高祖尚處於養精蓄銳之期,為了教化管轄區域內的百姓,吸取棟梁之才,蒙高祖聯係其好友諸葛正然,創辦了聖武學院。
創辦當日,蒙高祖駕臨學院,並親自題詞“寒窗苦讀效聖皇逐群雄,金榜題名仿武帝戰天下”贈與諸葛正然,後被學院眾師生聯名,將其作為聖武學院的門前對聯,以供學子瞻仰。
不久,蒙高祖建立蒙國,敵對勢力紛紛湧現,作為誕生於戰爭時期的學府,諸葛先生受蒙高祖之托,整個學院成為了一座軍事學院。教授科目盡是與戰爭相關,包含外交處理、戰爭準備、戰術理論、臨陣對敵、戰爭演練、排兵布陣、戰後重建等相關方麵的知識;學院老師,均是來自於從戰場上存活下來的中層將領,他們不僅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擁有豐富的對敵經驗,每一個學生不僅要學習紛繁複雜的理論知識,還要接受軍事化的體能訓練;偶爾,五大戰部的高層將領到學院臨時講學,進行精神激勵,鼓學院學生投筆從戎、報效帝國。學院軍事氣氛十分濃厚。
每一屆畢業的學員,蒙高祖都十分重用,從畢業那天開始,就被分配到各大戰部,擔任中層將領,讓學員的所學,能夠有充分發揮的地方。因此,從聖武學院正式建院以來,就被百姓敬稱為“將領的搖籃”。
每一個願意投筆從戎,馳騁沙場之人,都以能夠進入聖武學院為榮,每一個達官顯貴,都爭相將自己的孩子送進聖武學院進行培養,以期能夠讓自己的族人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聖武的軍事學風,可見一斑。
隨著學院不斷發展,學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可惜還是滿足不了學子們的殷切渴望,每年的招生名額並不是很多,僅有區區兩千名額,然後每年渴望進去的學子卻有數萬,因此,每一個能夠進入聖武學院的名額都顯得彌足珍貴,因為一入聖武,必定飛黃騰達。
酬勤學院,準確些說是酬勤學盟,是在蒙國建國十年之後,才興起的學府,是眾多貧苦學子心中的聖地。
蒙國建都十年,聖武學院的學子大多是有權有勢的官宦子弟,大部分貧苦學子以及少部分有錢富商的孩子,沒有辦法進入聖武學院進行學習,因此前程渺茫。
當時幾大富商以及眾多貧寒學子,聯名上書蒙高祖,請求蒙高祖能夠開設平民學院,以供眾人學習,蒙高祖感其意,遂下令由官府牽頭,官府和富商共同出資,聘請帝都城內很多有名望的老者進行教學。
不久第一座平民學院誕生在交易區域以東的一處空地,名為有間學院。有間學院剛剛落成之日,眾多貧寒子弟擠爆了學院的門檻,以至於剛剛創建就不得不當天關停修葺。直到第二座、第三座學院依次創建起來,情況才略有好轉。
經過四五十年的發展,平民學院居然開設了十七家之多,因師資力量較為匱乏,每一座學院都有各自的側重教學科目,有些偏重農桑,有些偏重交通,有些偏重水利,甚至有些偏重琴棋書畫。久而久之,十七座學院的負責人,聯名成立了酬勤學盟,取天道酬勤之意,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學盟座右銘,激勵貧苦學子勤奮勉勵,奮發向上。
蒙高祖也沒有料想到星星之火,居然成燎原之勢。看到帝都內部如此多的學子勤勉學習,整個帝都內部彰顯出一片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機,遂頒布政策:武將官職除外,帝都內部其他官職,優先從酬勤血盟錄取。這一政策的頒布,吸引了廣大學子以及富商的眼光。平民從政改變命運的道路被打通,酬勤學院也就成了帝都內培養文官的搖籃,同時也成為貧寒學子心目中的聖地。
相比於先前的兩座學院,淩雲學院的存在,就顯得十分神秘了。
淩雲學院的創建者,是一個名叫淩雲道人的修士。
沒有任何前兆,某一日,蒙高祖頒布詔書,允許淩雲道人在帝都外城西南區域建立淩雲學院。百姓們,紛紛感到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