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依然毒辣,午飯過後,沈靜姝便去睡午覺了。
有蘇妍杏妍伺候著,自然輪不到她礙手礙腳的。跟王嬤嬤她們要了幾樣做簫的工具,也不等蘇妍,獨自去了涼亭附近的那片紫竹林裏,開始了做簫。
經過冰敷掌心已經好了很多,看起來沒有那麼嚇人,隻不過依然腫疼,但是方銘樂顧不得了那麼多了,如果沒有完成沈靜姝布置的這個任務的話,不知道到時候又有什麼懲罰等著她,為了小命著想,方銘樂不得不防。
她用布條緊緊地纏住了雙手,做簫需要動刀子,不知道會有多少潛在的危險,她隻能盡量保護自己的雙手少受些傷害。
拿了沈靜姝送的那根紫竹簫做對比,看著差不多的粗細的竹子就用做簫特製的折刀(類似剪刀,開口成鈍角卡在竹子的用力一夾,竹子便斷落,斷口處平整光滑,比用砍刀好,但是用的力道卻比砍刀大的多,掌心和拇指食指容易磨出水泡。)
整整花了三個多小時才把一百根竹管給備齊了,手上也長滿了血泡,方銘樂不敢挑破,忍著疼一直削竹。反正不是專業做簫的,她追求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削的竹管有粗有細,之後再統一挖孔。
挖孔的難度比斷竹還要高,通常一根管子要花上小半個小時來打孔。力度還要控製好了,力大了,整根管子就毀了,力小了,又達不到要求,便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弄那個小小的孔。不過還是那句話,她追求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管它孔大還是孔小,音色準與不準,都不在她的考慮範圍之內,隻要完成任務就好!
盡管方銘樂一再的小心,雙手還是免不了受到傷害,不過都是小傷,倒也不妨礙操作。
量變引起質變,做了大半日方銘樂倒也悟出了點做簫的訣竅,手下的動作倒也越來越快,做的也越來越好了。竹林清涼幽靜,無人管束,聽著亭子裏不斷的傳出嗚然簫聲,倒也逍遙自在。
做了半日也沒見蘇妍的蹤影,方銘樂也懶得管。
看著滿院子的竹子,方銘樂的腦子裏突然萌生出一個想法!既然這洞簫能製作的了,那這葫蘆絲是不是也能製作呢?
葫蘆絲又叫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屬於簧管類樂器,其結構由一個葫蘆和兩根或三根竹管組成,葫蘆上端為吹嘴,下端與葫蘆連接的三根竹管為音管。
她記得班上有一位來自南方的同學,曾在元旦晚會的舞台上,用葫蘆絲獨奏了一曲《月光下的鳳尾竹》,眾人都覺得葫蘆絲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極富表現力。其體積相對鋼琴小提琴之類的更為小巧玲瓏,攜帶起來方便輕巧,吹奏簡單上手容易,便引發了全學院學習民樂的風潮。
當時的方銘樂忙著做兼職賺外快,哪裏有心思注意到這些,不過同宿舍的女孩子整天擺擺弄弄,耳濡目染也能簡單的吹奏幾首入門小曲。
如果能用葫蘆絲伴奏,那端沐雪所跳的雀靈舞不就更加的原汁原味了嗎?!先是舞蹈,再是衣服,現在連伴奏也解決了,那端沐雪的贏麵豈不是更加的大了嗎?
想到這裏,方銘樂又興奮了起來,手下挖孔的動作更加快了起來。
因為她又有了另一個重大的目標,那就是這葫蘆絲!
不知不覺太陽就要下山了,竹林裏蚊蟲越來越多,能見度也越來越低,方銘樂隻能用竹籮把那竹管全部挑回靜苑,準備秉燭夜挑,發誓要把一百支竹簫也做出來。
杏妍過來送飯的時候,見方銘樂的房間裏都是新鮮的竹管子,不由得好奇的問到:“你在做什麼”
“簫。”
杏妍更是不懂了:“庫房裏有幾千隻做好的竹簫,你做這個幹嘛?”
方銘樂便將受罰的事一一說來,官大一級壓死人,杏妍對蘇妍真是敢怒不敢言,看見方銘樂的雙手磨的鮮血淋漓的,便有點看不過去了,接過了她手中的工具,十分利索的幹了起來。
方銘樂大吃一驚,竟不知杏妍居然還是個做簫的高手!
*************
扭腰,求收藏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