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鑽石大王”彼得森和他的“特色戒指公司”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彼得森從16歲給珠寶商當學徒開始,白手起家,經曆了令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最後一躍而成為享譽世界的“鑽石大王”。
1908年,亨利·彼得森生於倫敦一個猶太人家庭。幼年時父親便撒手人世,家庭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母親柔弱的肩上。迫於生計的壓力,母親攜彼得森移居紐約謀生。在他14歲時,作為他生活支撐的母親也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亨利不得不結束半工半讀的學習生涯,到社會上做工賺錢,肩負起家庭生活的沉重負擔。
當亨利·彼得森16歲的時候,他來到紐約一家小有名氣的珠寶店當學徒。這家珠寶店的老板猶太人卡辛,是紐約最好的珠寶工匠之一。作為一個珠寶商,他在紐約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和公子小姐中頗有聲譽,他們對卡辛的名字就像對好萊塢電影明星一樣熟悉。卡辛手藝超群,凡經過他親手鑲嵌的首飾都能贏得人們的讚譽並賣到很高的價錢。
但是卡辛作為珠寶店的老板,又是一個目中無人、言語刻薄的暴君,他對學徒的嚴厲簡直到了暴虐的程度,珠寶店的學徒在他麵前無不躡手躡腳、謹慎從事,唯恐自己的疏忽和過錯惹怒了這個六親不認的老板。
對於珠寶尤其是鑽石的生產而言,最艱苦、最難以掌握的基本功莫過於鑿石頭。亨利上班第一天,卡辛給他安排的任務就是練習鑿石頭,開始了他煉獄般的學徒生涯。根據卡辛的“教誨”,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要求用手錘和斧子打成10塊尺寸相同的小石塊,並規定不幹完不許吃飯。亨利從沒有幹過這種活,看著這一塊石頭發呆良久,不知如何下手,唯恐一不小心招來老板的訓斥和挖苦。但是他別無選擇,隻得硬著頭皮幹。他先把大石頭劈成10小塊,然後以10塊中最小的那塊為標準,慢慢雕鑿其他9塊。雖說石頭質地不是特別堅硬,但是層次非常分明,稍不小心就會把石頭鑿下一大塊而前功盡棄,並招來老板的嗬斥。
後來據亨利·彼得森講,盡管老板非常苛刻,但也是為了讓他們早日掌握打造石頭的要領,因為對於鑽石生產而言,打造石頭是來不得半點含糊的基本功。老板也是借此來考驗學徒們的意誌,因為如果過不了這一關,是永遠也不能成為成功的鑽石商人的。學徒第一天下來,亨利腰酸背痛,四肢發軟,眼睛發脹,但依然沒能完成老板的任務。以後的數天裏,他簡直變成了一台麻木的機器在那裏機械地運轉,整日揮汗如雨地在那裏劈鑿。但是後來成就了事業的亨利·彼得森對於卡辛還是充滿了感激之情,說如果沒有卡辛的嚴厲要求,他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鑽石大王”。
母親看著孩子日漸消瘦的麵容和血跡斑斑的雙手,實在不忍心讓孩子受這種委屈與折磨。但她知道對於窮人家的孩子,除了靠吃苦而謀生外別無選擇。在母親的感召下,亨利也別無選擇,並且在心裏燃燒起強烈的成功欲望。他相信自己受一些苦難與委屈,並最終能夠學到這門手藝。
萬事開頭難,自己支攤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要求不高,隻要有一張工作台就可以了,但是在房租昂貴的紐約找一塊地方又談何容易·關鍵時刻,還是有著互助意識的猶太同胞幫了他的忙。他就是彼得森在珠寶店裏當學徒時認識的猶太技工詹姆。詹姆與他人合資在紐約附近開了一個小珠寶店。彼得森去找他想辦法,詹姆他們的小珠寶店很小,約有12平方米,已經擺放了兩張工作台。詹姆很熱心,看他處境艱難,允許他在這個小房間裏再擺一張工作台,每月隻收10美元租金。
工作台得到了解決,但是身無分文的彼得森無力預付房租,必須找到活兒幹,否則仍然無法生存。到了第23天,他終於攬到了一筆生意,一個貴婦人有一隻2克拉的鑽石戒指鬆動了,需要堅固一下,她在拿出戒指前鄭重地問彼得森跟誰學的手藝,當得知麵前這個首飾匠是卡辛的徒弟時,她就放心地把戒指交給了他。這對彼得森來說是一個重大發現,想不到卡辛的名字在這些有錢人中有如此分量,他馬上想到借助卡辛的名氣攬生意。也正是從此開始,他深刻地意識到了聲譽的重要性。
盡管自己和師傅之間有一段無法說清的恩怨,但是他從心裏還是對老師心存感激。彼得森靠著“卡辛的徒弟”這塊招牌幹了兩三個月,生意不錯。這時,西州的一家戒指廠的生產線出了問題,急需一個有經驗的工匠做裝配。在聽說彼得森的名氣後,這家戒指廠商慕名請他去負責,他愉快地接受了這一工作。有很多人慕名來找他加工首飾,他都一一熱情接待,把業餘時間都用在加工首飾上。當然,他每星期的收入也開始明顯增多,有時可賺到170多美元。這樣,他一邊在工廠工作,一邊加工首飾,終於在經濟大蕭條的年代裏渡過了失業難關,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人生也像一塊寶石,磨礪的次數越多,磨礪得越精美,其價值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