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臣雖姓楊,卻是後來賜姓,他本姓尉遲,乃是北周時的武將世家。父親與當初不服楊堅起兵的大將尉遲炯是同族,不過那時他父親堅定的支持了楊堅,後來入隋後,多有軍功,最後戰死邊關。楊堅就將楊義臣收養在宮中長大,賜姓楊氏,並編入宗氏。隋朝初年,楊義臣一直在邊關為將,屢有戰功,隻不過他和史萬史交好,與楊素關係卻不好。楊素陰謀害死了史萬歲後,楊義臣就入朝為文臣。直到征高句麗時,才再次統兵為將。曆史之上,在隋朝末年,他是隋朝鎮壓農民軍的三路朝廷大軍的統帥之一,威鎮黃河兩岸,河北河南、山東的義軍被他鎮壓無數。野史演義之中,靠山王楊林,講的就是楊義臣。
有了楊義臣統七萬大軍入雁門城,楊廣的一顆心總算是徹底的安定了下來。在身邊的禁衛大軍死的隻剩下了八千人時,身負重傷的楊廣更是沒有了半點安全感。但是這位自小和自己在宮中長大的兄弟,他卻是十分相信的。
入夜之時,楊義臣的河北軍接替了雁門城的城防。城中的將士百姓,終於再次吃了熱乎的飯菜,能安心的睡上一個好覺。
天剛剛亮,馬上又有數支騎兵小隊自南而來,飛馳進入雁門城中。
“報!”
“稟奏陛下,一支十萬人的大軍剛剛越過太原邊境滹沱水,打的是“李”字大旗。太原留守、唐國公率河東十萬援軍到了!”斥候大聲稟報道。
楊廣聽了卻隻是不做聲,當初他對李淵的河東兵馬是最寄予希望的。隻因太原距離雁門最近,可是雁門被圍了近一個月,他左等右等就是見不到李淵的援兵到來。如今突厥一撤兵,裴仁基的河北兵都已經到了,李淵的十萬河東兵才剛剛進入雁門郡,這讓他的心裏已經十分的不高興。
等那斥候離去沒有多久,又有一名斥候來報。
“稟奏陛下,“有大批船隻沿汾水北上,其前部已經到達雁門邊界忻口,據查探,船隊所豎旗幟是王字大旗。江淮慰撫大使、江都留守王世充大人率十萬淮南軍揮師來援。王將軍已經先一步下船率衛隊趕來,今日就能到雁門。”
楊廣一聽這消息,心中也是愣了一下。江淮距離雁門那是何其遙遠,王世充所統江淮軍一直在江淮一帶鎮壓農民叛軍,所部不過五萬餘人。可是現在王世充一接到自己的勤王詔書,居然能在這麼快的時間之內,集結征召了十萬兵馬,跨運河溯黃河入汾水趕到雁門,這份忠心真讓楊廣一時感萬分感慨。
這王世充不過是一胡人,最初也隻是他的一名侍衛。他以前也隻是覺得王世充十分會辦事,每次派給他的任務總能辦的妥妥當當,所以才一直不斷提撥於他。後來更是將自己常去的江都交給他鎮守,沒料到他在江淮,卻是練起了一支江淮勁旅,打的那些農民叛軍灰飛煙滅。
而這次的勤王,卻是更讓楊廣心中覺得日久見人心,板蕩見忠臣。王世充以往他眼中的一個有些不太看的起的角色,這次接到詔書之後,居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已經跨越了大半個隋朝,從江淮趕到了河東雁門,這讓他無比激動。想比於出身世家大閥,還是皇親的太原留守李淵的遲遲不到,王世充的表現太讓楊廣感動了。
躺在那裏的楊廣,想想如今王世充的官職,覺得自己也是時候給王世充封個國公,加個大將軍銜了。如此忠貞之臣不重賞,難道還要去獎賞如李淵這樣心思難測的臣子?
那邊王世充一到,關中的西京長安留守、右禦衛大將軍花刀大帥衛文升也率六萬關中精銳日夜趕到了樓煩。其餘的各官的文武官員,世家豪強也是紛紛募集兵馬勤王,或在路上,或已經到了河東,整個中原各處大道山路之上,到處都是一夥夥的兵馬。不算那些還沒有到的兵馬,光隻算裴仁基、李淵、王世充、衛文升的兵馬,再加上遼王楊暕和雁門城中的剩餘兵馬,整個雁門一下子就有了四十萬大軍。雖然這四十萬人中,有最近三成以上的兵馬都是臨時募集的民壯,但是那個數字一樣的讓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