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我是納蘭性德(2 / 2)

順治十六年(1659)六月,鄭成功稱招討大元帥,率十七萬水路大軍,在崇明島登陸,開始北伐。不久,部隊至焦山,破瓜州,攻克了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及其所屬諸縣,一路上清兵不堪一擊,望風瓦解。六月二十六日,鄭成功部前鋒已至江寧(今南京)。七月十二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十餘萬大軍,連營八十三處,將江寧團團圍困。清廷得此消息,舉朝皆驚,順治帝一怒之下拔劍砍碎禦座,下令親征,被諫阻。於是以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統兵增援江南。但是,鄭成功卻為一時的勝利所迷惑,沒有積極進取,使得廣大將士無所事事,以為功在旦夕,遨遊江上,日夜張樂歌舞,釋戈開宴,縱情娛樂,致使戰事拖延了一月之久。而困守江寧城裏的總督郎廷佐在假投降技倆的掩護下,積極備戰。七月二十三日,郎廷佐抓住鄭軍將士慶賀鄭成功生日,“飲酒卸甲”戰鬥意誌鬆馳的有利時機,根據同諸將議定的作戰方案,指揮清軍提督管效忠、總兵梁化鳳水陸進兵,大敗鄭軍。鄭成功的主要將領甘輝被俘犧牲,全軍在荒亂中紛紛潰退,“勇銳多投江死者”。鄭成功立腳不穩,倉促退出長江,返回廈門。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年僅二十二歲的董貴妃去世。董貴妃在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六入宮後甚到順治帝寵愛被封為皇貴妃,而使五位蒙古後妃受到冷遇。特別是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董貴妃生下皇四子後,順治帝特別歡快,竟不顧皇子排行之秩序,公然宣布皇四子為“朕第一子”,目的十分明顯,就是把皇四子作為未來皇位的繼承人,董貴妃必定成為皇太後。這就違背了力主以聯姻作為加強滿蒙政治紐帶的孝莊太後的旨意,對滿蒙貴族間的政治關係構成了威脅。於是,孝莊太後暗設毒局,必欲置董貴妃於死地而後快。皇四子生下不久,孝莊太後突然宣布“聖體違和”,養屙南苑,並諭諸後妃及百官視疾問安。董貴妃不敢悖旨,拖著虛弱身子前往南苑問安,並朝夕侍奉“廢寢食”,經此折騰,她已“形銷骨立”,加之皇四子早殤的沉重打擊,很快染病不起,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辭世。董貴妃病死的當天,順治帝即傳諭親王以下、滿漢四品官員以上,並公主、王妃等,俱於景運門外齊集哭臨;自己則輟朝五日。二十一日,他宣布追封董貴妃為皇後,“以示褒崇”,二十六日行追封禮。

順治十八年(1661)八月十三日,清廷下“遷界令”,福建、廣東、江南、浙江四省濱海居民各向內地遷移三十裏,“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甲不留。”先是,海澄公、降將黃梧密陳滅鄭成功之策: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使鄭氏無物資、人力之接濟,將不攻自滅。後來,清廷遣兵部尚書蘇納海視察沿海,決定接受黃梧之策,於是頒布了“遷界令”。此時,四省沿海居民遷離海邊三十裏,有的則搬入離城二十裏內居住,二十裏外築土牆為界,寸板不許下海,界外不許閑行,出界即以違旨論立斬。清兵還要不時巡界,一遇出界人登時斬首。結果,四省沿海居民謀生無策,丐食無門,賣身無所,死以萬計,慘不忍睹。清廷為了緩和事態,又令四省督撫對遷入內地的居民酌給田地房屋,“使之得所”。

鄭成功收複台灣

順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十三日,荷蘭殖民者在鄭成功軍隊勇猛剛強的進攻氣勢麵前,在投降書上簽字,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七日,鄭成功因病去世,終年三十九歲。同年鄭經繼位。敕封琉球國

琉球國,位於台灣東北,日本國南麵海上,即今之琉球群島。自我國隋朝時建國。隋大業年間起,與我國往來頻繁。清朝初年,琉球國曾派遣使臣,請求冊封。清廷也曾於順治十一年(1654)下冊封詔書,然而,因當時沿海各省戰事頻繁,敕封使未能前往。而琉球國使臣則在福建滯留了八年,一行六十人。先後逝世四十餘名。康熙元年(1662)十月初四,清廷傳旨:“琉球國使臣,前來年久,殊為可憫,其賞齎者比前加一倍,以彼國貴重之物給與。”康熙二年,在琉球國使臣陪同下,清廷派張學禮為敕封使,赴琉球冊封。康熙三年(1664)七月,琉球國中山王尚質派遣使臣至京,感謝敕封,貢獻方物。清廷按例宴賞。康熙七年(1668)二月,為方便琉球國使節來朝,康熙帝命福建總督、巡撫、重建柔遠館驛,為其來朝住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