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原本就在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抑或看似必然卻又偶然之間,本書的寫作也正是如此。

說起來,本人從事現代文學教學和研究多年,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現代文學名家研究等各類課程,在名家中又尤其關注一些有獨特風格、有爭議或被忽視的作家作品,早已有將研究心得沉澱成書的心願。陳翠平博士雖是剛來我們文學院不久的年輕同事,但她先後師從金岱、艾曉明諸名師讀碩士、博士,又教過多年的現代文學專業課和選修課,在現當代文學這一行裏已浸染多年。但兩人的合作,卻完全出於偶然。兩年前的一天,無意中看到翠平評說淩叔華的文章,立即被她那女性主義理論包裹下流麗感性的文字所吸引。細問之下,竟發現她關注的與我如此之近,都是一些有必要從新的視角加以詮釋的課題。更為巧合的是,她感興趣並用功甚多的,恰好是我無暇顧及的蕭紅、廬隱、淩叔華等作家。兩人於是一拍即合,定下了如此這般的合作計劃,並經過兩年的共同努力,終於有了我們手中的這本名家十章。

所謂名家十章,是希望以專題形式,寫出多年來我們閱讀自己喜歡的文學名家時所追問和積澱下來的點點滴滴。由於本書的專題性,我們不打算也不可能對名家作全麵的研究,而隻就一些有爭議或被忽視的問題試作探索。如胡適對傳統文學觀念的變革與發展;魯迅小說是否“蔽於‘療救病苦’的信條”;“蕭紅體”的內涵和淵源;廬隱遊走於現實與虛構之間的寫作;淩叔華小說在現代視野和委婉謹慎之間的微妙平衡;曹禺話劇的民族化;沈從文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理想建構;張愛玲小說的本意在俗,其質卻雅等。同時,也由於本書為作家之研究,我們希望能在資料性和可讀性方麵有所嚐試,但因為是兩個學院派學者的產物,而我們所定的寫作角度又為“名家新論”,故“為真理而求真理”的態度和對學術規則的遵守,有可能令本書的大多數章節依然服從於學術的價值。這是我們借此“後記”需要順帶說明的。

本書的部分章節,已先後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學術研究》、《吉林大學學報》、《山東師範大學學報》、《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

本書的寫作主要由鍾軍紅和陳翠平完成。鍾軍紅撰寫第一章,第二章第一、二節,第五章第一、二節,第七章,第八章第三節,第九章,第十章第三節,後記;陳翠平撰寫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附錄。此外,就讀於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和華南師範大學的幾位研究生周昌林、方嘉婕、吳新平、陳丹妮、陳碧影、鄭蕾(按章節先後排序)在我們的指導下參與研究,承擔了少數章節(第二章第三節;第五章第三節;第八章第一、二節;第十章第一、二節)的撰稿任務。鍾軍紅負責全書策劃、統稿。

另外,此書得以出版,還應感謝摯友袁向東、潘雅琴伉儷真誠的幫助,同時還感謝廣東技術師範學院予以出版資助!

鍾軍紅

2010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