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開學路上(1 / 2)

第一章開學路上

天剛剛蒙蒙亮,在一條崎嶇蜿蜒的山路上走著一個衣服很髒的,年紀大概有15。6歲的樣子。他手裏提個破書包,嘴裏哼著小曲正在越過一道山梁。走著走著,天空突然變的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

莒子晏這下慌了,前麵的路根本看不清,嚇得他一陣狂奔。唰....

過來大概有一個小時莒子晏終於清醒過來。摸了摸頭,感覺頭還在嗡嗡響!手上黏黏糊糊的,我靠這是咋回事?正在鬱悶的他,稍微處理下受傷的手,從書包中拿出了手電筒

(因為每天上學要趕夜路所以手電筒不離身),手電筒的光來回掃了下,他大概明白這是什麼地方了,這好像是個山洞。他爬起來一步一步往前走著,這個山洞好像不是天然形成的,洞裏的牆壁上有人工開鑿的痕跡。走了大約有幾十米前麵出現了一個水池,水池前有一段石頭砌的台階,他繞過水池爬山台階,這台階上長滿了青苔非常濕滑,小心翼翼的終於爬到了一個平台上。他抹掉頭上的汗珠,拿起手電筒四下掃看咦!前麵好像有道石門。他快速的跑到了石門前,借著光打量起這道石門,上麵刻著兩條龍,中間是一顆龍珠,正好對稱。門的兩邊各有一對侍從石燈,看起來栩栩如生。這到底是哪裏啊這裏的石刻這麼精美!突然一個想法出現在腦海:古墓。莒子晏從小就聽大人說,他們這個地方從前是莒國的封地。

莒國————起初,莒的疆域似已較初封國時有所擴張,也有可能是逐漸恢複了周公東征前之的舊疆域。它南入向(在今莒縣南70裏處),北伐杞國,滅亡邾國。杞為舊國,商朝卜辭中有“杞侯”字樣出現。周武王重封夏之後樓公於杞,初都於今河南杞縣,春秋前,不知何故東遷。先遷於今新泰縣境,繼又遷淳於(今安丘東北)。杞之國土,東起今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橫亙於莒之北部。莒欲擴地,向南已滅向,向北不能滅杞國,所以使用蠶食手段,先占領一邑。杞本夏族,但因處東夷故地,用夷禮,所以齊國、魯國等國很鄙視杞國,不與杞國建交。

莒國的西疆與魯國接壤,西北與州國、紀國二國接壤。州國是小國,薑姓,不久被齊所滅。紀國曾因調停魯國與莒國的關係,與莒在“密”地會盟。前715年,魯國和莒國因此在“浮來”結盟。可以看出莒對西方及西北方的鄰國,維持了友好關係。但齊桓公即位後,齊國稱霸,局麵發生改變。

齊桓公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返回齊國當了君主之後,卻不念舊德不久,齊國卻向東方擴張。紀國和杞國首遭侵略,亦見“伐莒”之文。莒國似乎明白這個情勢,以後不再向北發展,轉向西、南兩方,開始與魯國鄫國發生糾葛。

當時,莒是齊國和魯國之外的東方大國,附近的貴族與國君,在本國住不下去時,都喜歡投奔莒國。這時,在莒國的外國貴族,除了齊公子小白之外,還有譚君、魯慶父。因為魯國人賂莒交出魯慶父,又食言不送賄款,魯國和莒國之間曾數次發生戰爭,莒國被打敗。結果,魯國也有了戒心。在魯莊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在城諸及防(東防,在今費縣東北40餘裏處)布防,就是為了防備莒國。齊桓公由於標榜尊王攘夷,所領導的幾次會盟,莒都不得參加。後宋襄公欲霸諸侯,也領導了幾次會盟,莒亦未獲準參加。

中期折疊

自魯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魯成公十四年(前577年)是莒國曆史的中期。這時,是晉文公繼齊桓公後當霸主,以及邲之戰後楚莊王繼為霸主時代。莒國在這一階段,曆經茲平公、紀公庶其、厲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代君主。他們先後參加了中原各國的幾次會盟,外交上初步活躍。

晉文公雖然也提出了尊王攘夷,卻未在會盟中強烈的表現出來,所以莒國得以參加了有名的踐土之盟。此時,齊國繼續向東方討伐。記載明確的是前600年伐萊國,占領根牟。萊國為東夷,根牟又在莒國的邊境,所以齊國於前598年及前596年有兩次侵略莒的戰爭。《左傳》對於後一次伐莒記載到:“莒恃晉而不事齊故也。‘部分說出了齊國、莒國雙方的打算:與莒國同時,被晉文公邀請參加會盟的小國邾國,本是魯國的禁臠。此後,齊國想要吞並莒國,魯國想要吞並邾國,二大國的首領經常派使者或親自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