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先生是伊斯蘭教徒,他對伊斯蘭教義當然很熟悉,這次他願意去西方一遊,特別是歐洲一些開發比較早的國家去看看,看看那裏的人是怎樣生活的,怎樣工作的,怎樣信仰的。
尹先生確定訪問西歐六個國家。這裏的西歐隻是個統稱,其實他去的那幾個國家並不都在西歐,譬如意大利就屬於歐洲的南部(包括梵蒂岡),奧地利位於歐洲的中部,瑞士位於中歐的南部,德國處於中歐的西部,隻有法國才真正算得上是西歐。隻不過相對於東歐國家而言,在西邊的就算是西歐了。尹先生帶著學生小明、小路就是沿著這條路線逐一訪問的。
首先,第一站由北京搭機直達意大利首都羅馬。一說起羅馬,就讓人有一種敬畏的感覺,很早就知道有羅馬了,不是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嗎,羅馬比意大利更有名。中世紀的羅馬帝國曾經非常強大,它曾經侵略過別的國家,卻又不斷地被外族入侵。直到1870年才建立起了統一的意大利王國。1946年廢除君主製,成立意大利共和國,羅馬是它的首都。意大利是文藝複興的發源地,而羅馬則是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尹先生一行一到羅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古的:古跡、古的水道、古的神廟、古的城堡、古的道路、古的教堂、古的雕刻、古的彩繪、古的劇場等等,除了這些古建築以外,真正現代化的東西並不多。參觀羅馬,實際就是看一個古字,而正是這些“古”,引發了人們的新奇,體現了它存在的價值。
最值得,也是不能不看的當是鬥獸場,這是世界上最古老而雄偉的建築物之一。鬥獸場是由巨石建成的橢圓形建築,公元72年由羅馬的一位皇帝下令修建。全場共有三層,直徑長188米,外牆高48.5米,周圍有80個入口處,規模宏偉,現代意義的體育場恐怕也是從這類鬥獸場發展的而來吧!不過現代的體育場是廣大運動健兒進行體育比賽並供人欣賞的場所,而那個時矦的這座鬥獸場,則是名副其實的鬥獸。大多是凶猛的野獸,如大象、獅子、河馬等,互相格鬥,供人取樂;還讓人與野獸鬥,譬如讓奴隸與野獸鬥,英雄與野獸鬥等等。在這種野蠻的搏鬥中,不知死掉了多少野獸和人呀。據記載,鬥獸場竣工後舉行的慶祝活動長達100天,就有3000多名角鬥士在角鬥中亡身,5000多頭動物被殺害。那些君王統冶者們是看得高興了,過癮了,而那些被殘害的人和野獸又有誰去憐憫他們呢!無怪乎這些殘忍的君王最終也難逃殺身之禍。曆經千年,經過多少次日曬雨淋的駁蝕,鬥獸場現在已經隻剩下斷垣殘壁,然而其雄姿依舊,令人神往。
在羅馬,尹先生等還去觀看了君士坦丁凱旋門、羅馬水道、萬神廟、天使古堡等,因為時間倉促,一行人也隻是走馬看花,飽了一下眼福,轉瞬就過去了。
特別令尹先生一行感興趣的,就是梵蒂岡了。這個方圓僅0.44平方千米的彈丸之地,卻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地處羅馬城西北角的一個高地上,是全世界天主教教會的中心,是教皇居往和主持工作的地方,也就是皇宮吧!全國人口僅1300人,全部是教士。號稱世界第一大教堂的聖彼得大教堂矗立在全城的中央,總麵積達2.2萬平方米,教堂寬敞宏大,金碧輝煌,氣象萬千,地麵全部鋪上大理石。圓形的穹頂高達136米,聖殿長210米,大殿四周和穹頂都裝飾著巨大的油畫,和浮雕,色彩鮮豔,栩栩如生,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大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雕刻的聖母哀痛像,他完成這部作品時隻有25歲,作品上有他自己的簽名,據稱米開朗基羅在作品上親筆簽上自己名字的僅此一幅。教宗祭台前麵半圓形的欄杆上點著99盞長明燈,搖曳的火焰永遠不息。教堂大門外的聖彼得廣場寬240米,由284根石柱組成,石柱的頂端豎立著140尊聖人和殉道者的雕像。廣場中央一座高聳入雲的埃及方尖碑,1586年建成,頂端有一塊釘死耶穌的十字架聖髑。皇宮的側麵還有一個天堂門,誰要想進入天堂,就從那個門進去。最有趣有是梵蒂岡的衛兵全部是由瑞士人擔任,身穿據說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製服,500年來一直未變,忠實地守護著梵蒂岡城。
啊!梵蒂岡!這個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竟是這樣的豪華壯麗呀!據說聖彼得大教堂於1506年始建,持續了近一個半世紀,到1626年建成,也就是經過120年才建成。那麼為什麼叫聖彼得大教堂呢?尹先生對這個問題似乎頗感興趣。後來經過查證,原來《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麼一段描述:彼得的原名叫西門,是耶穌的忠實門徒。西門在愷撒利亞腓立比境內正式認耶穌為基督,即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給西門取名彼得,即磐石的意思,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了彼得,要求把教會建立在堅如磐石的基礎上。其後彼得不遺餘力地發展教會,宣揚教義。當時在小亞細亞一帶的基督教徒受到羅馬皇帝尼祿的迫害,同時基督教內部又產生了一種異端學說,教會內部不是很團結,彼得在羅馬先後向教徒發出了兩封信,就是《聖經·新約》中的“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要求基督教徒經受苦難,保持純正的信仰,加強團結,抵製邪說,恪守基督教義。彼得在基督教內是立了大功的。16世紀初羅馬教皇尤利二世重振教會,就決定在梵蒂岡修建了這座聖彼得大教堂。除了在梵蒂岡以外,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不少叫聖彼得大教堂的。看來基督教是非常看重他的信徒的功績的。凡是為基督教立了大功的教徒,人們會永遠懷念他,給他豎碑立傳,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教堂,這對於廣大信徒來說,能起到一種感召和鼓勵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出,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經曆了不少反複,教徒們也受到過不少迫害,隻是由於他們堅定的信念,鍥而不舍,信仰無止,以至於教徒遍布各地,成為世界三大教之一的重要教派,是值得人們尊重的呀!
那麼又為什麼在教堂廣場上豎立起埃及方尖碑呢?原來方尖碑最早流行於埃及,象征太陽神,是一座方柱尖頂式的石碑,一般聳立在神廟和宮殿的入口處,上麵刻著各種象形文字和各種圖案。大概是羅馬和埃及的淵源深厚,所以把這種形式的建築物也搬到了羅馬來,作為紀念碑的一種形式,近代各國普遍采用,其內容已經完全打破了宗教的局限。
梵蒂岡目前和中國還沒有交建。倒不是雙方不願意建交,而是有些問題還沒有談攏,主要恐怕是中國主教的任命問題。梵蒂岡主張中國的主教由梵蒂岡任命,而中國則認為中國的主教應由中國自己任命。尹先生想,中國天主教的主教如果由外國來任命,那麼中國伊斯蘭教的主教是不是也應該由外國來任命呀?中國佛教的領導人應該由哪一國來任命呢?這是明顯不合理的。如果中國的天主教主教由一個外國來任命,此門一開,就是和其他宗教不一視同仁,其他宗教就會有意見。所以中國天主教的主教由誰來任命,不僅僅是中國和梵蒂岡的關係問題,而是涉及到整個宗教的世界性問題,這個問題中國不能不堅持呀!這也是一個涉及主權的問題呀!千讓萬讓,主權不能讓。尹先生想到這裏,不禁覺得有點忿忿不平。
誰都聽說有一個比薩斜塔吧!啊!快到了,就可以見到了,怎不讓人心花怒放。從羅馬搭車徐徐向西北方向行駛,不到半天時間,就到了比薩,比薩斜塔一下子就展現在你的眼前,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呀!尹先生一行來到斜塔旁仔細觀看,並考證了一下斜塔建築的曆史。這是一座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外觀是一座圓形的鍾樓,直徑約16米,高約55米,總重1.4萬噸,共有8層,塔內有螺旋式樓梯294級,盤旋而上塔頂,可以遠跳比薩全境,隻是樓梯沒有開放,人們不能上樓,但如果真是開放,讓人上去,恐怕也很少有人能上得去,因為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呀!比薩斜塔和它旁邊的主教堂、洗禮堂組成的一組建築群,是意大利中世紀的文化遺產。這座塔1174年開始興建,原來並沒有想把它建成斜的,可當建到第三層後,發現可能是由於基礎沒有打好,地基沉陷,塔身有點傾斜,不得不被迫停工,這一停就是一個世紀,雖然陸續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總無濟於事,隻好繼續施工,直到1350年才完工。現在從塔頂到塔基已向南傾斜5度,斜塔因此而得名。外形上看起來似乎顫顫兢兢,岌岌可危,實際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