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寬容大度(1 / 3)

這天,幾位先生、女士在北京通州運河邊一個精致的茶室裏聚會,麵對潺潺的河水,感歎古往今來的千秋大業,興衰盛亡,不覺動容。茹先生倡導我們大家都來暢抒胸懷,各述其誌。

大家猶豫了一下,覺得不大好說。說高了吧,大而無當,很不現實,反被人笑話;說低了吧,人家又會說你沒出息,尤其是當著眾學生、助手之麵來談老師的誌向,覺得有點難以啟齒,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臭毛病。

戴先生看出了大家的為難處,說:“我們都這麼大年紀了,還言什麼誌!我們的誌在年輕時已經立下了,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也都已經表達了出來,用不著現在再來談誌。要談,我倒覺得可以讓幾位年輕朋友來談談誌,看是如何?”

眾位聞言拍手稱好,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於是球一下子拋到了幾位年輕人身上。

說就說唄,學生們倒是沒有什麼顧慮。

小明同學說:“我願意做一個誠實的商人。公平買賣,不搞投機倒把,囤積居奇,實行薄利多銷,老少無欺。不發不義之財,一切都按《古蘭經》製定的經商規則進行。賺了錢多做一些慈善事業。扶貧濟困,助人為樂。”

老師尹先生聽學生這麼說,連聲點頭稱好。說:“你這個誌向符合《古蘭經》的宗旨,不要指望一下子就發大財,大財是由小財積聚而來,合法的發財心安理得,將來能進天園,非法得來的大財於心有愧,將來要入火獄。”尹先生不忘真主教導,諄諄告誡他的學生。

小沈同學說:“願上帝的光芒照耀全球,願基督教的教義能為更多的人接受,願我的每一次祈禱上帝都能聽見,願耶穌和先知們的恩澤普降人間。阿門!”

計老師聽了說:“好,你是我教的一個忠實信徒。我們的教義要使越來越多的人信仰,我們的力量就更壯大了,上帝的威力是無窮的,願上帝賜福給全世界。阿門!”

王小姐躲在符女士身後不敢說話,經大家一再催促,他才說了一句:“阿彌陀佛,願全世界和平安寧,我願為此付出我的一切。”

大家一致稱讚她說得好,說到了點子上,說到了大家的心坎裏。

小毛同學從容不迫,不搶先說話,似乎想占後發優勢。他拱手起立,學著他老師的腔調小聲說:“回歸大自然,與世無爭,願全世界的人都回歸到一個原來的我。”

戴先生哈哈一笑,安詳地捋了一下自己頜下的幾根短須說:“高,你抓住了道家的真諦,豎子有望呀!”眾人都為這位學生的少年老成表示讚賞。

小米同學從人群中欠身而出,不慌不忙地學著古人的禮貌說了一句:“小生有禮了。我願意在這秋高氣爽的大好季節,與幾個小兄弟一起,來到這遼闊的江邊,入水遊泳,仰天舒懷,聚各家之長,補己之短,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天下人都是我的朋友,願我們之間的友誼常青。”小米的誌趣和茹老師一脈相承。

五位先生、女士的學生各抒己見,實際上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看法。茹先生舉手齊額讚曰:“前途有望啦!各位小弟妹雖然各說各的,但是異口同聲,都渴望要有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如果大家都是按著這種理念為人處事,何患世界不太平呢?”

計先生說:“有力出力。”

尹先生說:“有錢出錢。”

符女士說:“有理講理。”

戴先生說:“有氣出氣。”

茹先生帶有點概括的意味說:“寬容!寬容!讓我們每個人多一點寬容,就什麼都有了。”

話題一下子轉到今天要討論的主題“寬容”。

茹先生主持今天的會議。他接著說:“寬容和大度通常都是相連的,我們不妨就寬容大度四個字來做一些分拆吧!”

戴先生說:“你又要來拆字了!”

茹先生說:“這一次不是從一個字的結構來分拆,而是從這個字的含義來分拆,我覺得:‘寬’就是寬厚、寬恕;‘容’就是容納、包容;‘大’就是大方、大氣;‘度’就是度量、氣度。”

幾位先生說:“大概就是這樣吧!”

符女士對這個議題很感興趣。她說:“佛教最大的功德就是包容,包容就是寬容,就是寬厚。佛教歡迎大家信佛,但並不要求大家都信佛,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不信佛,佛法無邊,佛教對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一視同仁。佛法並沒有一定之規,隻要擺脫煩惱,修得正果,就能成佛,不隻是少數人能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隻要淨心修練就行。佛法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達到有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的佛。”

戴先生應聲而言曰:老子說:‘知常容,容內公’,就是說:知道了常理,才能包容;能夠包容,才能公正無私。道家主張方而不割,兼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說,為人要光明正大,胸懷坦蕩,剛正不阿,兼容並蓄,率直而不放肆,閃光而不耀眼。天地之大,包羅萬象,百川細流都要歸入大海。古書上說:‘有容德乃大’,能夠容納別人的人,一定是一個寬厚大度、德行高操的人。《莊子》說:‘不能容人者無親’,不能容納別人的人,連一個親人也不會有。

“寬容就是要互相接納,而不是互相嫉妒。比如唱歌比賽,你唱得好,我要比你唱得更好,而不是我唱得不怎麼樣,希望你唱得比我更差,要容許別人比我唱得更好,容許觀眾歡迎我,也歡迎別人。你唱得好,我高興,我向你學習,相互切磋,而不是嫉妒、誹謗。據說過去香港有兩位歌手互比長短,這本來很正常,可是雙方的歌迷們在歌場上各捧各的,甚至大打出手,鬧得不歡而散,這就是不寬容造成的禍害。”

茹先生說:“儒家主張和而不同,樂而不滛,思而不妄,學而不浮,這樣才能廣納百家,博古通今,身居鬥室而別有洞天,從小窺大,見微知著,由近及遠,雅俗共賞,普天同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都能做到如此,君王都有這個雅量,難道現代人反倒不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