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小陳說:“有一句成語叫‘標新立異’,本來帶有一點貶的意思,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標新立異也沒有什麼錯,大家都墨守陳規、因循守舊就好嗎?標新實際就是創新,立異就是開拓。能夠真正做到標新立異的人,他必然是一個思想開闊的人,能夠創造出新事物的人。”
計先生說:“你說的有道理,現在世界上能標新立異的不是多,而是少了,大家都放不開,千年一貫製,所以我們倡導求異存同。”
尹先生說:“異、同,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有些人看不到這一點,總想消除異己,結果不要說你消除不了別人,即使消除了,你自己隨之也被消除了。大家都消除了,不要說求異,連求同也達不到。”
學生小史說:“不要總想把不同的都變成同,這不可能。有些事情,有差異比無差異好,不同比相同好。不要強調相同,要盡量讓它不同。”
學生小沈說:“不是說要搞競爭嗎?好!我們來開展比賽,誰能夠用最有效的方法使得世界上各種不同的事物和聲音共同存在,共同發展,誰就可以獲得最高獎賞,而對那些隻想用武力來壓製別人,自充領導,要別人都服從自己的人受到懲罰。”
符女士說:“多極多元,這就是求異存同。”
學生小路說:“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總是看不起年輕人,說年輕人‘嘴上無毛,說話不牢’,這對年輕人是一種侮辱,難道你不是從年輕人過來的嗎?年輕人思維活躍,能發現新事物,敢於麵對現實,艱苦奮鬥,不像老年人那樣四平八穩,缺少生氣,你說這個世界歸根結底是要靠青年人,還是靠老年人?”小路說話時明顯流露出一種不服氣的情緒。
尹先生說:“你說的對,這個世界要靠所有的人來改變,特別是要靠青年人,青年人有朝氣,有銳氣,將來這個世界就交給你們了!”
學生小丁問:“是不是可以問一下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問題?”
計先生說:“當然可以。”
小丁說:“當今科學發展,許多實驗證明了大自然發展的規律,和上帝創造人、真主創造人的說法是不一樣的,老師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計先生說:“不,不能這樣比較,科學是科學,宗教是宗教,兩者是並行不悖的。科學講的是大自然的發展規律,而宗教則是講人類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兩者怎麼能夠互相比較呢?”
學生小朱說:“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對天文學、宇宙學、生物學、人類學、物理學等等諸多方麵提出了科學的見解,和宗教的神創論迴然不同。”
尹先生說:“正像剛才計先生講的,科學是探索自然規律,而宗教則是探索道德教義,兩者不是同一個範疇,所以不能作比較。”
符女士說:“科學與宗教都是求真理,科學是尋求自然真理,而宗教則是尋求道德真理,兩者是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所以西方有些國家的總統、大科學家,同時又是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中也有許多科學家,東南亞一些國家的領導人信佛教的也不少。還有一些國家的領導人或大學問家不論他信不信教或是信什麼教的,卻又非常欣賞儒家和道家的學識。”
計先生說:“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就很好地闡釋了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茹先生說:“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也是在不斷修正的,宗教也是在不斷的改革中發展。真理愈辯愈明,人們總是在不斷的發展前進中提高認識的。”
學生小朱說:“中國幾千年的各家學說,浩如煙海,各說各的,莫衷一是,要鑄造一家之言,不容易呀!”
菇先生說:“你說對了,一種學說不是悶著頭,冥思苦想出來的,而是從博覽群書中得來的,你想要有所創見、創新,你必須對各家學說有一個深刻的研究,經過實踐論證,然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加上你的心得體會,才能自成一家。這就是從博中求異,從異中求博,博才能精,精出自博,博古通今,推陳出新呀!”
學生小史說:“我們讀書,確實不能讀死了,要活讀書,死書活讀,既要從書中找出真理來,又要從書中找出叉子來,既不能認為書中說的一切都對,也不能認為書上說的都不對,要帶著一種懷疑的心情來讀書,才不至被書牽著鼻子走,而是讓書為自己用,也就是所謂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否則世界上隻有一本書就夠了,所有的人讀一本書就夠了,為什麼還要有那麼多出版社,出版那麼多種書,讓人讀呢!”
戴先生說:是呀!盡信書,不如不讀書。讀了書要有你自己的見解,不能人雲亦雲,書雲亦雲,如果是這樣,人類就永遠解放不了。各位先生、女士在經年的探討中,深深地感覺到:
基督教講泛愛,永鑄和平!
伊斯蘭教講忠義,警鍾長鳴!
佛教高尚,發人猛省!
道家深邃,給人智慧!
儒家博大,恢宏寬闊!
把這些教義和學說融彙貫通起來,就足以使這個世界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