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篇第十一
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勢、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見。有衝,有幹,有綽,有約,有飛,有關,有劄,有粘,有頂,有尖,有覷,有門,有打,有斷,有行,有捺,有立,有點,有聚,有蹺,有夾,有拮,有嶭,有刺,有勒,有撲,有征,有劫,有持,有殺,有鬆,有槃。圍棋之名,三十有二,圍棋之人,意在萬周。臨局變化,遠近縱橫,吾不得而知也。用倖取勝,難逃此名。《傳》曰:“必也,正名乎!”棋之謂歟?
品格篇第十二
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今不複雲。《傳》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雜說篇第十三
夫棋,邊不如角,角不如腹。約輕於捺,捺輕於嶭。夾有虛實,打有情偽。逢綽多約,遇拶多粘。大眼可贏小眼,斜行不如正行。兩關對直則先覷,前途有礙則勿征。施行未成,不可先動。角盤曲四,局終乃亡。直四扳六,皆是活棋,花聚透點,多無生路。四隅十字,不可先紐,勢子在心,勿打角圖。弈不欲數,數則怠,怠則不精。弈不欲疏,疏則忘,忘則多失。勝不言,敗不語。振廉讓之風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無亢,卑者無怯。氣和而韻舒者,喜其將勝也。心動而色變者,憂其將敗也。赧莫赧於易,恥莫恥於盜。妙莫妙於用鬆,昏莫昏於複劫。凡棋直行三則改,方聚四則非。勝而路多,名曰贏局;敗而無路,名曰輸籌。皆籌為溢,停路為芇。打籌不得過三,淘子不限其數。劫有金井、轆轤,有無休之勢,有交遞之圖。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敵手,有半先,有先兩,有桃花五,有北鬥七。夫棋者有無之相生,遠近之相成,強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驕。安而泰則危,存而驕則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跋
我朝善弈顯名天下者,昔年待詔老劉宗,今日劉仲甫、楊中隱,以至王琬、孫先、郭範、李百祥輩,人人皆能誦此十三篇,體其常而生其變也。古人謂:“猶盤中走丸,橫斜曲直,係於臨時,不盡可知。而必可知者,是丸不能出於盤也。”《棋經》,盤也。弈者,丸也。士君子無所用心,則可觀焉。
與網友問答
網友:
《棋經十三篇》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類似《孫子兵法》的思想。此外,“圍棋十訣”也同樣具有非常辯證的思想。圍棋十訣:①不得貪勝②入界宜緩③攻彼顧我④棄子爭先⑤舍小就大⑥逢危須棄⑦慎勿輕速⑧動須相應⑨彼強自保⑩勢孤取和。
中和道長:
是的,有些研究儒家思想的人將《棋經十三篇》收錄進了“諸子百家”中,作為儒家經典文章,與《孫子兵法》並列,這也說明了它的價值所在。而“圍棋十訣”則是愛好圍棋的人必須要懂的基本思想。學習圍棋的人,都應該好好掌握“圍棋十訣”的辯證思想以及《棋經十三篇》中的謀略,即使你不會下棋,對日常生活也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幫助你領悟很多人生道理。
網友:
請問圍棋跟中國象棋、國際象棋相比較,有什麼不同?
中和道長:
從表麵上看,它們都是一種博弈遊戲,都具有培養人戰略與戰術等基本策略的能力,所以棋理也是相通的。但是圍棋更符合天道,無形無象,沒有框框來限製人的思想,它是開放式的,所以啟發人先天的思想與智慧的能力遠超象棋。而兩種象棋均是有形有象的,同時有很多框框來限製棋子的走法,更接近人世間的世道,跟後天因素聯係比較緊湊。
從另一個方麵講,圍棋是道家修行的器具,它裏麵主要體現的也都是道家的思想,無為無不為,簡單而博大;而中國象棋是儒家修行的器具,主要體現的是儒家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各安其位。
再說,圍棋的戰略思想能把圍棋完全對應到人的一生,對應到公司的發展與戰略謀劃。而象棋體現戰術的組合能力更多一些。換句話說,圍棋培養的是統帥,象棋培養的是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