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紫禁城裏,乾隆皇帝正在慈寧宮中與太後商議著,說的就是端親王跟他兩個子女的事情。端親王是乾隆登基之初冊封的三位異姓王之一,也是最不讓他省心的一個。乾隆懶得看他,便遠遠打發到荊州去,眼不見為淨。誰知就是這樣,他也能出這麼個大漏子。
好在挽救的及時,民亂沒有擴散開來,順便還將背後煽動的反清勢力打擊了一番。乾隆對這個結果算是滿意的,唯一讓他煩惱的就是端親王留下的那對子女。端親王已經戰死了,甭管原因為何,若是虧待這一雙遺孤,恐怕是要寒了人心的。
那個女兒倒還好說,聽說已經十七歲了,守完孝也就該嫁人了。反正每年蒙古求親的折子多得是,隨意挑個看得過去的就行。到時候認在那個妃子名下,封個格格、公主的,往蒙古一嫁,齊活。可端親王偏偏還留下來一個兒子,這就不好辦了。
有了兒子,端親王的爵位就能傳承下去,就算降一等襲爵,也還是多羅郡王。大清朝家大業大的,養一個閑散王爺乾隆倒不心疼。可是他不甘心啊!端親王給他添了多大的亂子,他還得替那廝養兒子,想想都覺得冤枉。可現在的情形看,不養著還不行。
“皇帝,和婉沒幾日就要嫁人了,哀家身邊眼看就沒個人陪伴了。等端親王家的格格來了,就放在哀家身邊解個悶兒吧。”太後見兒子發愁,自然要替他分憂的。她拍著乾隆的手,道:“而且,那孩子要守孝,正好我這裏也有佛堂,方便一些。”
“嗯,這樣安排很好。”乾隆點頭,太後這樣安排,他是求之不得的。蒙古求親的人多,可皇家適齡的女孩兒卻少。除了和婉,宮裏也隻剩下才四歲的皇四女了。端親王家的格格出了孝就二十,正好用得上。而且,受過太後教養的女孩子,自然是讓人沒得挑的。
“還有,端親王家的小阿哥,皇帝有什麼打算?”太後也滿意地點頭,又笑著提議道:“聽說那孩子跟永琪是一年生的,不如就讓他跟永琪做個伴兒好了。正好永琪前兩日還在說,自己身邊的兩個伴讀不得力,還不如福家那兩個哈哈珠子上進,就換了罷。”
“永琪的伴讀不得力?”乾隆詫異地挑眉,這話他並不曾聽說過。雖然政務繁忙,但他仍十分關注兒子們的學業,常常過問不說,還會親自去察看,卻並沒有察覺。不過,這不是什麼大事,乾隆擺手道:“既然永琪說福家兄弟上進,就讓他們頂上去好了。”
太後聽了這話臉色微僵,笑模樣便斂了一些。皇五子永琪身邊的伴讀之一,原是鈕祜祿氏的,算是太後的遠房侄孫。太後這樣說,分明是上眼藥的節奏。可偏偏皇帝兒子就聽了麵兒上的意思,反倒真推了福家兄弟上位,這怎能不讓太後暗氣。
乾隆皺著眉頭想事情,並沒有看到太後的神情。說起福家兄弟,他覺得耳熟,好像什麼時候聽誰提過,可猛然間又想不起來。回想了好半天,乾隆才想起來,這兩個原來是令妃魏氏的遠親,聽她說也是極聰明上進的。等他回神的時候,才發現老娘的臉色不好。
略一閃念,乾隆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於是急忙補救。他賠笑著,說道:“皇額娘,端親王的阿哥年紀尚小,就先封做世子吧。等他成年了,再做安排。至於,永琪那兩個伴讀,就先充作世子伴讀。等過兩年他們兩個年紀稍大一大,再收做禦前侍衛也好。”
一般來說,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才有親王世子、郡王世子,端親王家的阿哥本不夠格。所以,乾隆幹脆就封了世子,也不說是親王、郡王,就這麼混叫著,等他成年再說。況且,這樣一個八歲的小孩子,誰知道長不長得大,長大了又是個什麼樣子。
太後仍然板著臉,不怎麼搭理乾隆。半吊子世子的伴讀,能跟得寵皇子的伴讀比麼,差得不知道哪裏去了。若不是看好永琪,她又何必將本家的孩子安排到永琪身邊。皇帝現在的做法,難道是不滿意了?想到這兒,太後心裏猛地一緊,臉上不自覺就帶出來。
看自家老娘這個樣子,乾隆不用琢磨就知道,這老太太又胡思亂想了。不過,他也沒出聲勸慰,就讓她這個誤會吧。後宮女人為家族牟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都要在他的控製之下才行。今天這事,就當是給太後提個醒好了。
克善騎在馬上,仰頭望著前麵的北京城牆,暗自感歎一聲。兜兜轉轉兩世,他的歸宿到底還是在這座城裏。記憶中那座燈火輝煌的都市,在時光中倒流了二三百年,就成了那古樸堅固的高大城牆。直到這一刻,克善才真的接受了,穿越時空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