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風不能把陽光打敗(1 / 1)

畢淑敏

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風把陽光打敗。

嚐試著用“同時”代替“但是”吧。

“但是”這個連詞,好似把皮坎肩綴在一起的絲線,多用在一句話的後半截,表示轉折。

比方說:你這次的考試成績不錯,但是——強中自有強中手。

比方說:這女孩身材不錯,但是——皮膚黑了些。

不知“但是”這個詞剛發明的時候,對它前後意思的分量,是大致公允的。也就是說,它隻是一個單純紐帶,並不偏誰向誰。後來在長期的使用磨損中,悄悄變了。無論在它之前,堆積了多少褒詞,“但是”一出,便像灑了鹽酸的汙垢,優點就冒著泡沫沒了蹤影。

記住的總是貶義,好似爬上高坡,沒來得及喘口勻氣,“但是”就不由分說把你推下了穀底。

“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藥包的細麻繩,成了馬上有冷水潑麵的前奏曲。讓你把前麵的溫暖和光明淡忘,隻有振起精神,迎擊撲麵而來的頓挫。

其實,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意,不過是強調事物立體。可惜日積月累的負麵暗示,“但是”這個預報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績,輕慢了進步,貶斥了攀升。

一位心理學家主張大家從此廢棄“但是”,改用“同時”。

比如我們形容天氣的時候,早先說:“今天的太陽很好,但是風很大。”

今後說:“今天的太陽很好,同時風很大。”

最初看這兩句話的時候,好像沒有多大差別。你不要急,輕聲地多念幾遍,那分量和語氣的韻味就體會出來了。

但是風很大——會把人的注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覺著太陽好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風大才是關鍵。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風把陽光打敗。

同時風很大——它更中性和客觀,前言餘音嫋嫋,後語也言之鑿鑿。不偏不倚,公道而平整。它使我們的心神安定,目光精準,兩側都觀察得到,頭腦中自有安頓。

一詞背後,潛藏著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花和蟲子,一並存在。我們的視線降落在哪裏?“但是”,是一副偏光鏡,讓我們聚焦在蟲子上,把它的影子放得濃黑碩大。

“同時”,是一個透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視整體。既看見蟲子,也看見無數搖曳的鮮花。

嚐試著用“同時”代替“但是”吧。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多了勇氣,因為情緒得到保養和嗬護。你會發現擁有了寬容和慈悲,因為更細致地發現了他人的優異;你能較為敏捷地從地上爬起來,因為看到溝坎的同時也看到了遠方的燈火……

作者簡介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其成名作《預約死亡》,被譽為“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曾獲莊重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心香一瓣】

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意,不過是強調事物的立體,多一個思考的角度。可是,我們往往習慣在“但是”後麵添加負麵暗示,日積月累,使得“但是”一出口,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績,輕慢了進步,貶斥了攀升。

作家畢淑敏從語言學和心理學角度為我們對比了“但是”和“同時”的區別,強調了“風不能把陽光打敗”的命題,鼓勵我們要善於運用光明思維看待世界和自身。

其實,樂觀與悲觀的心境,成功與失敗的命運,就取決於你看世界的眼光與思維。思路往往決定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