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謔,這裏開始就是正文了對吧。”
自然如此。
“那麼,這個作品到底是要講述什麼呢?”
這個當然是由作者來決定了。如果他真的打算就這樣寫下去,我們兩個其實也沒什麼辦法。
“什麼叫做就這個樣子啦?我們兩個之間的對話也能叫做作品的一部分嗎?”
我剛說過這的確是正文的一部分了。作為一篇網文的開頭如果就這樣扯皮下去,大概會撲街到死吧。
“那不應該是作者該煩惱的事情嗎?”
所以說作者這樣強行精分就已經是很奇葩的事情了,更別提真的敢把這玩意放在網文的開頭了。
“所以說網文究竟是什麼啦?”嘛,大概是通過大量的文字填充來讓讀者的眼睛裏充滿東西並強行覺得自己在讀書這樣程度的造物吧。“那不是很不妙嗎?聽起來很貶義好不好。”
其實不算貶義啦。說到底,網文還是什麼文,隻要是個小說,都是在講故事。無論是否傳統,是否通俗易懂,一本書背後總是有一個玻璃心的創作者在試圖講述一個他自己覺得還能講出去的故事,並且試圖找點人和他共鳴。
“所以你就變成了對作者的人身攻擊是嗎?”
你到底是怎麼曲解我剛才的話的含義的啦。說到底,一個試圖通過將故事來找到共鳴的人即可被稱作創作者,創作者自身和創作者寫出的作品本身沒什麼值得詬病。人們常說的什麼什麼不好什麼什麼很爛,其實都是在創作者講出故事之後發生的事情啦。
“你說的太複雜而且似乎跑題了呢。所以到底網文是什麼啦?”
……行吧。那我們來隨便舉個例子解釋一下的第一個解釋吧。
“最好不要太過饒舌行嗎?”
大概可以。嗯……比如說,我們舉個詳細一點的例子。一古白話文小說,裏麵英雄要買武器,怎麼說呢?‘尋一刀店購一上好樸刀,手提著上街尋了那人一天’大概是這麼個篇幅,交代了購刀,尋人兩件事,一天沒了。那麼網文應該怎麼辦呢?首先是找店。描述一下店麵如何如何,主人手藝如何如何相貌如何如何,這主人有沒有什麼怪癖怎麼的怎麼的,然後進去又是挑又是選,找到一把趁手的又是一大段出去,間或夾雜著大把對武器的描述和主人王婆賣瓜的自賣自誇,又或是說說這玩意價錢多貴,主人公或是沒錢或是好不容易湊錢,總歸是把武器拿到了手。到這裏,幾千字打了出去,我們知道了一件事,主人公買了把不錯的武器,挺趁手。這就是填充的意義。
“你確定你舉得例子有廣泛意義?孫猴子掏置金箍棒也是幾千字出去了啊?再說網文全都是這樣嗎?”
嘛,隻是大體舉個例子而已。你若覺得不太準確,那我們再繼續舉點例子好了。這個填充物嘛,也需要空間。如果主角一生出來就什麼都會什麼都行,那故事也沒法進行下去了。所以故事要有個框架。這個框架可大可小,就一般意義而言,框架大小,基本決定了故事的宏偉程度。網文在框架上大多有一套自己的填充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