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送金像君王用權術 看抄單太後悟滄桑(1 / 3)

第二天,馮保被免職謫往南京閑住的消息,就在京城裏傳得沸反盈天。官員們正自驚愣,頃刻又有中旨傳至內閣,命張宏接任司禮監掌印,張鯨任東廠提督。如此安排,朱翊鈞也是煞費苦心,按他內心意願,是想讓張鯨接替馮保的職務,但他知道這樣做勢必引起巨大非議。一是太後那裏通不過,二來他也知道,張鯨資望尚淺,提拔過快很難服眾,故隻讓他接掌東廠。曆來掌廠者,在太監裏頭的地位,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張鯨獲此職位,雖然並不滿足,卻也差強人意。他接過“欽差東廠提督太監”之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皇上的旨意抄了馮保的家。馮保家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抄查了一個多月尚未了結。按下這頭不表,再說朱翊鈞那邊,除掉了馮保之後,一個月之內,他又接連下發了十幾道諭旨。第一道諭旨是重新起用張居正柄政時堅決不用的邱橓和海瑞這兩個士林推重的清官;第二道諭旨是聽從禦史孫繼光的請求,將因張居正奪情一事而遭廷杖的翰林院編修吳中行、檢討趙用賢、刑部員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進士鄒元標等重新起用;第三道諭旨是將因各種原因而觸怒張居正被放逐解職的大臣王錫爵、餘懋學、趙應元、付應禎、朱鴻模、孟一脈、王用汲等盡數召回;第四道諭旨是解除張居正最為倚重的門生王篆的右都禦史的職務,斥為編氓回歸原籍;第五道諭旨是勒令剛剛改任的吏部尚書梁夢龍、工部尚書曾省吾致仕;第六道諭旨是將張居正柄政期間惟獨一個不肯依附他的刑部尚書嚴清擢拔為吏部尚書;第七道諭旨……其實也不用細數下去,將這些諭旨通讀下來,就可以摸透皇上的心思:凡是張居正生前信任的人,都一律革職罷斥;凡是張居正生前處分過的人,都盡數召回官複原職。至此,京城各大衙門官員不得不相信風向已變——打從七月間就有跡象表明,皇上要改弦更張驅除“江陵黨”,如今這傳聞終於變成了可怕的現實:因此,多少個一心要跟著張居正開創“萬曆新政”的能臣幹吏變得惶惶不可終日。他們麼也想不通,曾幾何時,還被天下百姓傳為美談的聖君賢相之間的魚水深情,怎麼轉眼間變成了如此不可調和的深仇大恨?

晃眼過了十月中旬,再有兩天就是小雪節了。往常這時候,雖然霜花愈重,早晚人們嘴裏哈出的都是白氣兒,但還不至於凍得伸不出手來。今年卻不一樣,前兩天忽然從山海關那邊刮過來一陣急驟猛烈的北風,在田野上嗥叫著,像是一群群餓狼,凶殘地撲向了城裏。被它們推起的厚厚的鉛雲,轉眼間就把溫暖的老日頭遮了個嚴嚴實實。氣溫驟降,鬆軟的地麵變得比鐵還硬。昨日還嘈嘈雜雜轎輦相接的北京城,一下子變得黯淡而無生氣。這光景,同時下大部分官員的心情倒也十分吻合。

北風未起之前,機敏的狗似乎就知道寒潮要來,它們在街麵上煩躁地奔跑著,發出驚恐的吠聲。比狗還要機敏的,是大內惜薪司的太監.他們趕在摧牆揭瓦的北風到來之前,就把大內各宮院的地龍燒熱,讓太後、皇上以及後宮的所有美眷,在重簾繡幕之中.絲毫感覺不到氣候的變化。

這天天剛亮,如同千軍萬馬呼嘯而過的北風漸漸弱了一些,但天空還是灰沉沉地布滿了陰霾。歇宿在幹清宮的朱翊鈞從燥熱中醒來,內侍替他穿好衣服洗漱完畢。爾後他啜了一壺奶子,用了幾樣點心,便問身邊的周佑:

“南京的貢船,昨日是否準時到了?”

“到了。”周佑小心回答,“今兒一大早,供用庫的牌子就來稟報,說昨兒下午酉時,貢船就靠上了張家灣碼頭。”

朱翊鈞看看窗外,天上已有簌簌的碎雪飄下,又問:“運河還沒封凍嗎?”

周佑答:“這北風再刮兩天,保不準河就會凍的。”

“貢船上的物件兒呢?”

“遵萬歲爺的旨意,已連夜搬進了大內,現存放在供用庫的倉房內。”

“開箱查過沒有,有無破損?”

“查過了,完美無缺。”

“好,”朱翊鈞眼角添了笑意,吩咐道,“你命人將箱子送到慈寧宮,朕這就過去。”說著,又讓周佑去西暖閣取出一個四角包金的牛皮護書,隨他一起去慈寧宮。

卻說馮保被革職的頭幾天,朱翊鈞心裏頭一直忐忑不安。第一他怕馮保突然會在他麵前冒出來——這擔心純屬多餘,但做了多年的“小媳婦”,心態一時還不能恢複正常;第二他怕母後知道消息又找上門來質問。為此他特別關照新任的司禮監掌印張宏,要他知會所有內侍不得在太後麵前走露風聲,違旨者嚴懲不貸。宮內大小太監一萬餘人,看到連馮保這樣的巨璫皇上說撤就撤,他們誰還捋虎須批龍鱗拿刀抹自家脖子?因此一個個噤若寒蟬。馮保那頭一路慘兮兮地被押解到了南京,李太後這邊卻還一直蒙在鼓裏。好在這些時她又在忙乎另外一件大事——為她的第二個兒子潞王的婚事作準備,暫時也無暇旁顧。盡管這樣,朱翊鈞也知道紙包不住火,這事兒遲早要捅穿,因此一直在琢磨著如何向母後稟報這件事。後來還是聽信張鯨的建議,將南京紫禁城中收藏的一尊純金製作的九蓮觀音大士坐像火速用貢船運來北京,作為禮物送給母後,一俟她老人家高興,再將這件事輕描淡寫地說出,反正生米已煮成了熟飯,母後除了責罵幾句,還能怎麼著?朱翊鈞依計行事,如今九蓮觀音大士像已平安運抵大內,加上昨日張鯨也將馮保家中資產的抄單整理了出來,有了這兩樣東西.朱翊鈞覺得可以和母後攤牌了,所以今早兒一起來,便想著要去慈寧宮。

一出幹清宮,便聽得又白又硬的雪子兒打得屋頂沙沙作響,地上也鋪了薄薄的一層。一名西暖閣值役拿著條帚走出來正說掃雪,看到皇上,一慌張腳下沒留神,竟跳出一丈多遠,跌了個仰八叉.瞧他那齜牙咧嘴的樣子,朱翊鈞忍不住大笑起來。他本說走過慈寧宮去,見路麵太滑,遂聽從周佑的建議改乘暖轎。

此時的慈寧宮一片肅穆,空曠的院子裏,除了細密的雪霰敲打著光禿禿的槐樹枝,再也聽不到任何聲息,連平常喜歡在地上與瓦楞間覓食的簷雀兒,也不知躲到那裏去了。慈寧宮太監接到消息,早就將兩扇厚重的朱漆大門打開,並挪開了一尺多高的門坎:大轎直接抬進了院庭,朱翊鈞一下轎,便在內侍的導引下直接走進了緊連著花廳的暖閣,李太後正在那裏等他。

坐下剛要寒暄,周佑在暖閣外頭奏道:“萬歲爺,供用庫的奴才把箱子送到了。”

“拆開來,放在外頭廳堂裏。”

“什麼箱子?”李太後問。

“呆會兒,母後一看便知。”

說話間,聽得院子裏吵吵嚷嚷,李太後起身撩開窗幔一看,隻見七八個太監正手忙腳亂將一隻半人高的紅木箱子抬進廳堂,便和朱翊鈞踅步過去。箱子已在鋪了錦氈的磚地上放穩,周佑掏鑰匙打開箱子上的大銅鎖,命人把放在裏頭的九蓮觀音大士像搬出來,小心拆去層層纏裹的絲棉,然後臨時供在茶幾上。乍見這尊高約二尺的菩薩像,李太後連忙合掌念了一句“阿彌陀佛”。走近仔細觀賞,隻見觀音大士坐在九朵蓮花上,含笑凝神,麵如滿月。前麵兩隻手持著一隻淨瓶,後麵左右伸出的大大小小的手多得數不清。李太後看罷頓生崇敬,問道:

“這尊觀音銅像,是從哪裏請來的?”

朱翊鈞神秘地眨眨眼,笑道:“母後,您再看看,這可不是銅像啊!”

“啊?”李太後剛準備伸手去摸一摸,忽又覺得不敬,便又彎下腰來仔細看了看,狐疑地問,“不是銅的,未必是金的?”

“母後說得對,這尊觀音像是用純金製成。”

“這要花多少金子呀!”李太後驚呼起來。

“多也不算多,隻用了六百兩黃金。”

“哪座廟,能供得起如此貴重的觀音?”

“廟裏哪裏會有?”朱翊鈞加重語氣說道,“這是專從南京紫禁城中運來的,是洪武皇帝爺收藏的。”

聽到這一來曆,李太後越發感到驚訝,她看了看周圍的太監,不解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