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綠淨不可唾(1 / 1)

唐代文學家韓愈,“以文為詩”,奇崛險怪,飽受後人譏評。其實,韓詩中並不乏清新平易、流麗天然之作。有些詩境界獨開,色彩瑰異,表現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像《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一詩中的“瞰臨眇空闊,綠淨不可唾”,“長綆汲滄浪,幽蹊下坎坷”,就把清潭遠漲,綠波凝淨的景色寫得清麗動人,而且刻畫出一種自覺形成的審美心態,看了令人拍案叫絕。

這次遊覽渾江水庫,我就實際體驗了一次這種心態。

水庫在渾江中遊牤牛哨峽穀中,是國家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建的大型蓄水工程。此間,清代以來曾被列為封禁地區,四圍天然林木茂密,植被良好,而且,地處遼東山區腹部,基本沒有工廠、礦山,因此,水質絕少汙染。船行其間,澄波泛碧,微動漣漪,仿佛置身於瀟灑、澄明的清涼世界,產生一種與大自然交融互滲、渾然合一的感覺。

當年,朱自清先生寫到梅雨潭的綠,說:

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麵,居然覺得有些遠呢!

這段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文,印在我的腦子裏已經半個世紀了,直到今天才算得到了印證。(當然,不是在江南的梅雨潭,而是在遼東山區的渾江水庫。)心裏有著說不出的歡欣與慰藉。隻是,麵對一條瀑布形成的梅雨潭,朱先生尚且愁著沒法張開兩臂來擁抱,那麼,水麵達六萬畝的渾浩無涯的大水庫,望眼連天,別說擁抱,連看我都看不到邊哩!

由於雨量充沛,水質清潔,這裏成為遼寧最大的淡水養魚場。波光瀲灩中,到處翻跳著遊魚的身影。遊船停泊在岸邊淺灘處,俯身環視,仿佛置身於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再現了魚“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的情景。尤其喜人的是,從春末到秋初,各種野生禽鳥齊集庫區,生息繁衍,我們這次就見到了成群的野鶴棲聚林間、上下翩飛的景象。

這種鳶飛魚躍的活潑生機,令人記起了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的詩篇:

上麵是鳥的歌聲,

下麵是水的歌聲,

從上到下

打開了我的心靈。

水搖曳著花朵,

鳥搖曳著星星,

從下到上

撥動著我的心靈。

處於這種綠波凝淨的佳境,心中自然而然地升騰起一種愛美保潔的環境意識。真像昌黎先生說的,絕不忍心往水中吐上一口唾沫,更不要說亂拋垃圾、髒物了。

當時我想,如果有誰也像在大觀園裏那樣題聯設匾,我倒為渾江水庫想出了一副對聯:

匾額可以題為“三清化境”。

清新、清麗、清靜,是渾江水庫的神韻。

賞心悅目的優美環境,不僅可以引發人們精神上的愉悅,產生一種美感,而且如同黑格爾老人所說,有力量從人的心靈深處喚起種種反應和回響。

我們應該重視這種客觀環境對於主觀心理的影響作用。行為主義心理學之所以把環境歸並到行為之列,就是著眼於審美情感的發生、發展及其內容、強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客觀對象對於主體的影響。這種影響,此刻集中表現為“綠淨不可唾”的心理製約作用。它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之上,無須仰賴紀律的督查,法製的約束。它有助於人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維持愛美保潔的環境秩序。

當然,環境也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說環境對於人的心理有著影響作用,並不意味著人們隻能消極地坐待環境的優化。蕭伯納說得好:

人們通常將自己的一切歸咎於環境,而我卻不迷信環境的作用。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總是有力尋求他們所需要的環境;如果他們未能找到這種環境,他們也會自己創造出來。

要淨化環境,首先,必須淨化人的心靈。愛美保潔,應該成為每個現代人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規範,而且,要從小做起。可以說,培養良好的習慣是人們在其神經係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種資本日後會不斷地增值,在整個生命曆程中享用著它的利息。

船上,東道主告訴我,渾江水庫的水量和水質都位列全省第一,省裏準備實施“東水西調”工程,解決中部城市群居民飲用水不足的問題。話語中,流露出了強烈的自豪感。而自豪總是與責任同在的,因此,我也覺察到,他們深感擔子的沉重。他們說,要像防止心靈的汙染一樣,每時每刻都要關注著這個生命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