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購買休閑棉襖跟老板娘討價還價,在60元的價位上相持不下的時候,幾個人可以商量一會,這樣吧,55元一件,我們拿3件。盡管老板娘嘴裏不停地嘮叨著:“進價都55塊呢,一分錢都沒賺你們的。”但是生意還是做成了。這就是合夥消費的優勢,規模出效益嘛。
合夥消費最早是在批發市場開始的,批發商一般依據買主的購買量來定價格,所以,大家合起來買東西,就可以享受到優惠價。後來推而廣之,現在大多數的零售商也能接受這種方式了。
合夥消費對消費者可以花更少的錢,接受同樣的服務;而對經營者,薄利可以多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合夥打的”這種消費方式在一些城市也已經悄悄地流行開來。在長途汽車站,三四個目的地相同的乘客經過協商,共同租乘一輛車,費用分攤,花錢不多,卻能享受轎車的快捷。
學會用錢
金錢是為人服務的,要物盡其用,不論是在大事上,還是在小事上。我們常常遇到的一個誤區是:隻有在辦大事、買大件商品、實施大宗消費時,才會想到花錢,而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便忽略了金錢的作用。可小事有時也會變成大事,弄不好還會把事情搞糟。金錢是解放自己的一種手段,假如條件允許,我寧願付出金錢,而使自己獲得更多的自由。雙休日,我不想把時間花在打掃房間和收拾那些小零碎上,我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就請小時工或者保潔公司來幫忙。國外早就有專門從事家庭保潔的專業保潔公司,目前,北京也大約有200家大大小小的保潔公司。一個正規的專業保潔公司僅各種專業保潔工具就有20多種,有專門清洗玻璃的,有為地板打蠟的,還有專門清洗地毯的,各種專業清潔劑、亮光劑和蠟液也不下20餘種,足以對付各種汙跡和髒東西。花點錢,請他們助一臂之力,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和寫作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金錢,決定著我們將擁有怎樣的人生。揮霍無度的敗家子和極盡吝嗇的守財奴都是可悲可憐的。一個會理財的人就像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金錢就是他手中的兵卒,他把每一個兵卒都派往他們該去的地方,各盡其責,就可以穩操勝券了。假如我們能像將軍排兵布陣那樣料理自己的日子,我們的生活就會平添許多亮色。
購物如何砍價
我們可以借鑒一下美國人是如何購物的。
1.大膽地提出要求
到一個大商店去買地毯,如果發現想要的那種,可價格太高。我們可以這樣說:“我很喜歡這個地毯,可價太貴了。”售貨員會問:“你想出多少錢?”我們可以報一個非常低的價,售貨員會答應的。隻要大膽提出合理價格要求,一般都會如願的。
2.直接找高層領導
修汽車引擎,汽車修理商說修這個昂貴的引擎不能用保修單。可以打電話到汽車製造廠維修服務部,甚至找到部門領導,結果免費修車。看來,要想討個好價錢,關鍵是找對人。
3.事先搜集有關信息
講價成功與否還在於對商品信息的掌握程度。購買大件前,最好查查有關資料,了解一下行情。講價時,態度要友好而堅定,不要讓人覺得猶豫不決,但語氣要友好,而這往往會使你如願。
4.找點小毛病
小毛病可能並不影響使用卻可以讓賣主降價。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買衣服、家具等日用品的場合。切不可靠惡意批評產品的質量來討得個好價錢,要注意講話方式。購買商品時,應沉住氣,不要表露出多麼需要這個產品(或服務)。作為一個原則,要盡量讓賣主先報價,這樣我們可就地還價得到較多的優惠。
春節怎樣安排消費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休假最長的節日。幾年來,電視節目不再引人注意,吃的是老一套,吊不起胃口,有的城市又不讓放鞭炮,真是“不知道怎麼過年了”。這兩年,又有人獨辟蹊徑,想了幾種新的過年方法,我們可以借鑒一下。
1.出國旅遊
許多人平時較忙,過節總想熱鬧熱鬧,一連幾天,你去我家,我去你家,親朋好友十幾家,車輪大戰沒完沒了,一直到上班,覺得特別勞累。其實,這還不如換種過節法,免去一切來往應酬,出外旅遊。過年就上一道“大菜”——“春節新馬泰九日遊”。花的還是同樣數量的錢,比人來人往的應酬,每日在廚房裏的奔忙,酒桌前的喧鬧,樂了身心,又開了眼界,可謂一舉多得。
2.開車外出
有的人學會了開車,但自己沒有車,趁春節休息,可以開上車,到外麵轉一轉,過把“開車癮”。例如,到遠郊區縣、相鄰省市的旅遊點,參觀遊覽。不過,春節是租車高峰,要提前預約,不要等年三十再去,以免白跑。
3.過節的錢要提前攢
春節要想過得充實、豐盛,就要提前準備。如果單位效益較好,一般有一筆不菲的“平均獎”,或者過年會多發一個月的工資,就能解決過年的開支問題。如果單位效益不好,要提前有所準備,如年初時就參加銀行的零存整取儲蓄,每月從工資中分出100多元存入一年期零存整取存折上,一年後本金、利息大約會有2000元,可以作為春節的“消費基金”。
女性購物忌衝動(一)
大部分家庭為女性持家理財,或者女性在日常生活方麵起主要作用。要想理好財,女性就要先學會理智消費,控製好自己的購買衝動。有些物品,像服裝、首飾和化妝品,甚至就是專門為易衝動的女性而設計的。
1.見新忘舊
有的女性,下班回來,經過市場時,見到了蘋果,想不起家裏的香蕉;買了蒜苗,忘了廚房中的青椒,結果是過了兩天,香蕉爛了,青椒軟了,隻好扔到垃圾箱中,自己也非常可惜,唉,我怎麼這樣呢?又浪費了十幾元錢。
2.本不想買,見後難舍
節假日逛街,經過商場、服裝店,本想著不買,隻是看看,但進店後,看了看,試了試,覺得花色真漂亮,正好可以配裙子,於是交錢回家,又一筆可以避免的消費項目就出現了。
3.貪圖便宜,動輒購買
女性一般隨身帶著錢包。當她進了平價超市,見了花樣新奇的物品,低廉的價格,就動了心,“反正以後也用得上”,就又買回了一大包食品和日用品,像洗發水、香皂、榨汁機等。
4.被多買優惠所打動
超市裏,多買確實優惠,但支出仍然不少,有的東西用不了,時間一長還要變質,隻能“突擊”用完,結果反倒多花了錢。
不知不覺,衣櫃服裝衣料漸多,食品堆積,日用品占地方,用不完,又丟不下,沒辦法,也隻有先送人,或者堆放著。有的物品,可以說是“雞肋”,真是不好處理。
女性購物忌衝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