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四大金剛在防空火力上的缺陷(2)(1 / 2)

與地麵上的坦克等裝甲車輛相比,排水量近2000噸的驅逐艦的體積無疑要大的多,雖然從空中看,也不過是一個海麵上的小點,但對於散布較大的航空火箭彈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目標了。在二戰中,英國海軍航空兵使用火箭彈攻擊水麵航行狀態的納粹德國U艇就取得不錯的戰果,同樣攻擊防空火力較弱的德軍貨船也有相當的收獲;美國海軍航空兵第1770中隊在1943年就用火箭彈開始攻擊日軍近海艦艇,效果也令人滿意。從實戰中得到的經驗是,盡管航空火箭彈在攻艦效果上不如航空炸彈也不如魚雷,但對於大型艦船可以毀傷其上層建築,對於小型艦艇則有一擊必殺的威力。而且,航空火箭彈對於戰鬥機而言更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理論上,以四大金剛的近距離防空火力,應付接近到二千米以內,攜帶航空火箭彈的戰鬥/戰鬥轟炸機不是什麼問題。可實際上,如果讓這些戰鬥/戰鬥轟炸機接近到如此距離是非常危險的。多發齊射的火箭彈可以在短時間內毀傷艦上的上層建築,導致戰艦防空火力網出現漏洞,進而來後續的攻擊機打開一條相對安全的缺口。尤其是如果敵機在較遠距離上發射的話,同樣以蘇製火箭彈為例:PC-82型82毫米航空火箭彈最大射程達6200米,每枚裝0.36千克炸藥;PC-132型132毫米航空火箭彈最大射程7100米,裝0.9千克炸藥。這種射程和威力對於有裝甲防護的輕巡洋艦以上的戰艦來說,可能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威脅,但對於類似四大金剛這樣的驅逐艦而言,很有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

由於航空火箭彈速度快,蘇製航空火箭彈的最大速度為340-350米/秒,規避難度大,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其射程外將其載機擊落。就是做不到擊落,也不能讓其構成穩定的發射平台,考慮到航空火箭彈自然散布大,如果能在其發射前就迫使載機進行反炮火規避,將嚴重影響火箭彈的命中率。在驅逐艦上能做到這一點的,隻有中口徑艦炮或是大口徑高平兩用艦炮,可惜的是,四大金剛上一樣也沒有。

蘇聯紅海軍第一型100毫米以上高平兩用艦炮裝艦服役是在1957年,其最初的研製計劃開始於1943年,於1948年研製成功,第一型裝備該炮的是41型“無畏”號驅逐艦。之前,唯一一種裝備蘇聯紅海軍的是B-34型10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

四大金剛在防空火力上的缺陷及由於中蘇關係惡化而無法得到補充的特殊性,使新中國人民海軍在使用這四艘驅逐艦時變得非常謹慎和小心。盡管其近防火力足以擊退類似對“瑞金”號代用炮艦進行攻擊的規模。但是,對於是否能應付更加激烈的空中攻擊卻沒有足夠的把握。同一時期,用蘇聯設計及部件組裝的四艘“成都”級護衛艦卻擁有足夠的中距離防空火力(三門B-34型10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和不足的近距離防空火力(二座雙聯裝37毫米艦用高射炮),理論上,由“成都”級護衛艦和四大金剛編隊(同樣裝備了10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的舊雜式護衛艦和炮艦由於航速和續航力不足,與四大金剛編隊時會拖後腿),可以做到優勢互補,但現實中,成都級護衛艦單艦近距離防空火力弱的問題卻得不到多大的改善。依然是編隊防空火力中最短的一板。

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新中國人民海軍不得不用62型護衛艇+魚雷快艇這樣的組合在黑夜的掩護下與國民黨海軍爭奪製海權。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在夜晚條件下,速度快的噴氣式戰鬥/攻擊機很難準確識別並攻擊海麵的小型目標,而夜戰能力更強的雙發螺旋槳戰鬥機或是轟炸機又很難逃過解放軍空軍/海軍航空兵手上的米格-17/殲5夜間型的攻擊(空中載擊可以得到雷達的有效引導,而雷達對於海上小型目標的識別和引導距離要近的多)。這樣一來,人民海軍的海上攻擊行動隻要不拖入白天就不用考慮敵機的威脅,這是大中型艦船不具備的優勢。加上國民黨海軍在近戰和夜戰中不夠勇敢和主動,製海權易手也是意料中的事。

這裏要強調的是,作為逃到台灣後國民黨海軍,師承自美國海軍的裝備,雖然說不夠新也不夠全,但由於美國海軍在二戰中與日本帝國海軍進行過殊死的海空大搏殺,所以其戰艦的整體防空實力是當時世界第一的。而MK12型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MK1型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艦用高射炮+20毫米厄利孔機炮或是MK22型76.2毫米艦用高射炮++MK1型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艦用高射炮+20毫米厄利孔機炮這樣的組合,應付螺旋槳式攻擊機應該來說是沒什麼大的問題的。就算是伊爾-28式噴氣式轟炸機空投射程為5000米的PAT-52型航空火箭魚雷,也在艦上防空火力的覆蓋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