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論尊崇(1 / 1)

【羅素】

現在和過去都一樣,對偉大人物的讚美是一種有價值的情感,是對有益活動的一種刺激。對充滿活力與富有進取心的年輕人而言,前人的成就是一種鼓勵,是今後所可能達到的成就之證據。

但如果要從讚美或崇拜產生這些好結果,需要的是把讚美的對象當成隻要我們充分努力便可達到的存在,而不是超越我們能力的存在。如果認為過去偉人所想的東西是永遠完美的真理,已經沒有再審查的必要,那麼它就可能成為我們本身怠惰的借口。

采取這種態度的人,對它用"尊崇"這兩個字來擁護,而把所有現代的首創精神看成不敬來譴責。這種意義的"尊崇"對人類是一件不幸的事。

過分尊崇所帶來的弊病最顯著的例子之一是亞裏士多德的影響。在11世紀與12世紀這短短期間,也就是西方通過與阿拉伯人的接觸再度發現他的時候,他的著作造成了一種知識上的刺激。但很快地他變成了正統主義的典範。除非提出證據表示他的學說之謬誤,學問便無法有任何進展。伽利略勸告同時代的天文學教授們,以望遠鏡觀望木星的衛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亞裏士多德已經教給他們木星是沒有衛星的。伽利略的想法不僅被認為與《聖經》衝突,而且由於和亞裏士多德持不同的意見,一輩子受到強烈的譴責。經過兩個世紀後,當達爾文把《物種起源》公之於世的時候,他也麵臨了一個難題,即亞裏士多德學說一向主張每一物種是被個別創造的。他在邏輯和美學方麵的影響,過去當然不用說,現在仍然極其有害。

但大致說來,亞裏士多德的影響是屬於過去的。隻是求助於偉大人物的權威並把它當作絕對性的東西拿來引證的態度,是絕不會消失的。與上一代的想法並不完全一致的年輕一代,他們所碰到的不同論據必然建立在上述的觀點上。"你認為自己比某某人聰明嗎?"--憤怒的父母或老師會這樣吼叫。其實這所謂的"某某人"幾乎全部都曾經與他的父母或老師持不同意見,但這一個事實卻被忽視著。"某某人"是活於另外一種環境,所以今日大家所知道的事情他未必完全知道。即使這個"某某人"正好如保守主義者所想象的那麼聰明,也不能因此就認為他的意見可以當作指針而有助於現代。

古人的見解並不足以構成一種教義的主題來讓我們免除在新環境做新思考的必要性。獲得偉大權威的人即使在他的時代也不見得怎麼聰明,這種例子絕不少。在社會上獲得賢者之名的一個方法是,對那個時代的偏見以熱烈而動人的口才來擁護,如此便得以其浮誇之言來掩飾推理能力的不足以及同情的了解之失敗。

偉大的作家和偉大的演說家一向以這種方式造成無限弊病。如果讓雄辯成為不合法,則民主政府所帶來的危險性一定比現在減少許多。然而這種解決辦法是不可能的,我們得救的唯一方法是建立一種養成探究和科學態度的教育製度。要想這麼做恐怕還得經過兩三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