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尼克索曲(1 / 2)

《尼克索三部曲》是丹麥著名作家尼克索創作的。

尼克索自1893年左右開始寫作,在60餘年內發表了大量的政論、演說、詩歌、劇本和小說。他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批判和暴露現實的,並帶有悲觀主義和自然主義色彩。

尼克索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征服者貝萊》、《蒂特——人的女兒》和《紅色的莫爾頓》。這三部曲圍繞著馬克思主義者莫爾頓和機會主義者貝萊這兩個中心人物的活動展開。第1部《征服者貝萊》包括4卷,第1卷《童年》和第2卷《學徒生活》以貝萊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為線索,描寫丹麥城鄉勞動者在70、80年代的貧困生活;第3卷《偉大的鬥爭》和第4卷《黎明》以貝萊成為工人領袖並蛻化為機會主義者的過程作線索,描寫丹麥無產階級在90年代的英勇的罷工鬥爭和此後機會主義思潮在丹麥的泛濫。

貝萊是農場雇工的兒子,父子同在偏遠的半宗法式的小島上給農場主放牛,生活艱難。以後,貝萊雄心勃勃地去到一個小城,幻想“征服世界”,做了鞋匠學徒。他在這裏看到更多的窮人的悲慘遭遇,並結識了石匠的兒子莫爾頓。年少的莫爾頓嚴肅地思考窮人為什麼會受苦的問題,使貝萊受到很大影響。成人以後,貝萊抱著新的希望前往首都哥本哈根做鞋匠,遭到把頭的剝削,在莫爾頓的啟發下,他開始認識到工人必須團結起來,於是重新整頓了癱瘓的鞋匠工會,和把頭進行鬥爭,經過幾次失敗,終於打破了把頭的控製。從此,貝萊在工人中有了威望,進而領導了首都5萬工人的大罷工,迫使資產階級讓步,並承認工會的合法性。罷工勝利後,貝萊思想裏固有的個人野心大大地滋長了。他得到了高官厚祿,害怕觸怒資產階級,主張通過建立合作社和爭取議會多數等“合法途徑”和平進入社會主義。在整個過程中,莫爾頓支持罷工,但是懷疑“合法”的途徑,他繼續尋找革命真理。

第3部《紅色的莫爾頓》的情節緊接第一部,描寫20世紀初年的丹麥社會狀況。貝萊這時已成為社會民主黨的領袖、內閣部長,生活舒適。他宣稱,階級鬥爭已經結束,丹麥立即可以和平進入社會主義。但是,他所創立的合作社運動徹底失敗,工人中已經有一部分認清了貝萊的麵目,開始探索革命的道路,也有一部分走上工團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邪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第二國際完全瓦解。貝萊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勾結,用欺騙手段把丹麥工人送到德國軍火工廠做工,為帝國主義效勞。莫爾頓這時已成為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他堅決反對階級合作,主張發動革命的內戰,以奪取政權。他進行宣傳活動,在演講中說:“用饑餓來殺人,由於肺結核而造成慢性的死亡,千百萬人做著資本主義利潤的犧牲品,所有這一切難道比戰爭好嗎?”但是,由於丹麥還沒有成立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的工人也沒有組織起來,莫爾頓的革命主張不可能變成現實,他陷入深刻的苦悶。有一年莫爾頓在瑞典聽說,列寧在齊美爾瓦爾德會議上把老資格的修正主義者駁得體無完膚。他慶幸俄國工人“撕掉了眼罩”,拋棄了欺騙他們的人。不久,十月革命成功,莫爾頓訪問蘇聯,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成為成熟的無產階級戰士。

第2部《蒂特——人的女兒》,是第1部和第3部中間的獨立的插曲。莫爾頓和貝萊的活動在這一部中退居為背景。尼克索通過窮苦的農婦蒂特從生到死的遭遇,廣泛地描寫了丹麥城鄉勞動人民在所謂和平條件下的悲慘處境,他懷著崇敬的心情敘述了蒂特的勤勞善良的品德和對光明未來的向往。

尼克索的三部曲回顧了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的丹麥曆史,生動地揭露了丹麥工人運動領導集團背叛工農群眾,投靠資產階級的醜惡麵目,歌頌了丹麥無產階級的優秀分子所代表的革命道路。

尼克索采用對比手法,深刻地揭示出機會主義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尖銳對立。全書通過上百個人物的遭遇,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憂患。例如,貝萊的父親,老一代的農民拉賽幻想憑著辛勤的勞動創立家業,但他的勞動果實被地主所剝奪。這個一向安分守己的農民忍無可忍,憤怒地表示要把壓迫窮人的官吏全部扼死。他晚年投靠自己的兒子貝萊,仍然沒有著落,隻好上街行乞,最後悲慘地餓死在一個陰暗的地下室裏。人民的苦難曆曆在目,但機會主義者視而不見,竟然美化資本主義製度。吹噓丹麥是一個“富人不多,窮人更少”的幸福國家。廣大的工農群眾開始懂得,窮人要爭取自己的權利,“隻有依靠自己的拳頭”,而機會主義者卻說,應該放棄階級鬥爭,和有錢人合作,以便“和平地進入社會主義”。後來勞動人民逐步擺脫掉宿命論思想的束縛,忍受著巨大的犧牲,堅持長時期的罷工,在鬥爭中認識到自己的偉大力量。但是機會主義者卻瓦解並出賣了工人運動,他們公然吸收資本家加入社會民主黨,開除並迫害參加過鬥爭的老戰士,把人民更深地投入帝國主義戰爭的災難。三部曲清楚地表明,機會主義者的背叛使丹麥人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條曆史教訓是不能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