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莉裏亞(2 / 2)

許多年以後,我又見到了他。那時我正在學醫。老頭的屍體被裹在床單裏,抬進了解剖室。我的心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和看到其他的死人差不多。解剖完之後,我們留下了他的骨架,把其他的東西都丟了。埋葬他的時候,另外幾個學生在棺材裏麵放上幾塊石頭。舉行葬儀的時候,教堂裏幾乎沒有什麼人。一個老太婆站在教堂入口,幾乎聾得像堵牆。

墳坑已經填上了,那個老太婆卻站在墳墓旁邊沒有動。我很奇怪,就和她聊了幾句。原來她就是老頭青梅竹馬的朋友莉裏亞。結了婚之後,就和丈夫來到了南方。我告訴她老頭一直都是孤孤單單的。老太婆抽泣著說自己也是,雖然她除了13個兒女之外,還有一大群孫子孫女。

《莉裏亞》風格細膩,情調哀婉,更像是一首動人的敘事詩。作品主題和敘述技巧結合得天衣無縫,讓人歎為觀止。

小說情節非常簡單,而且結構似乎有些隨意。初讀這部作品,人們會發現故事似乎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散亂的。主人公年輕的時候為什麼要從西部來到南部?這些年來他走過哪些地方,為什麼會如此窮困潦倒?他為什麼老是哼著同一首曲子?他和青梅竹馬的戀人為什麼沒有結婚?他的戀人現在在何處?他是怎麼死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形成了小說的多處空白。

但是細讀整部小說,讀者便不得不佩服作家高超的敘述技巧。作品的確留下了很多空白,但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上述許多問題的答案,作品確實沒有明確告訴讀者,但正是這種含蓄的、欲說還休的敘述筆調,把主人公淒涼的遭遇、深刻而纏綿的感情極其清晰地傳達了出來。主人公和自己的戀人有過一段幸福的時光,但是最終兩人並沒有結婚。具體原因作者並沒有進行解釋。戀人出嫁去了南方,主人公隨後也背井離鄉流浪到南方。他是去找戀人嗎?他們之間是否見過麵?見麵之後又能如何?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無法在小說中找到。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長期經受痛苦的思念的打擊之後,小說主人公已經無法也不願意再去尋求答案了。作者越是對這些問題的答案諱莫如深,讀者也就越能體會到小說主人公所承受的人生的悲哀和淒涼。

作者把這種悲哀和淒涼寄托於主人公反複哼唱的歌曲之中,又利用與戀人同名的小女孩莉裏亞與主人公之間的交往,反襯出主人公失去和思念的痛苦。懸念在小說中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但有關懸念的答案卻在情節發展過程中逐漸被遺忘。等到小說結束,主人公的戀人終於出現時,答案已經無關緊要——對於消逝的生命而言,一切答案都已經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