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因生在農民家庭,自幼聰明好學,但因家貧不能上學。他靠自學學會了計算、測量等本領。他常常整天坐在海邊觀察海堤,幻想征服大海,為人民造福。他看到現有的海堤仍有缺點,立誌將來當堤長改造海堤。他在堤長家當小工,幫助堤長管理堤壩和水閘。由於他技術高超,熱情,不知疲倦地勞動,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所以受到大家的重視,被看作堤長的接班人。然而他的才能和在堤長家的地位引起了工頭奧勒·彼得斯的嫉妒。不久,奧勒辭去職務,和一個地主的女兒結了婚,成了富有的專員。霍克接替了奧勒的職位,堤長死後,他和堤長的女兒愛爾凱結了婚。
霍克被任命為新堤長,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不論炎夏寒冬,他天天在堤上巡邏。但是,他的對頭奧勒散布流言誹謗他,說他能當上堤長完全是靠老婆。他十分惱怒,更加努力工作,並且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和安寧,提出了修築一道新堤以圍海造田的宏偉計劃。計劃遭到許多保守愚昧的地主和專員們的反對,居民中的落後迷信思想也造成很大阻力。附近荒島上有一堆死馬的骷髏,兩個工人常常看見月光下有匹白馬在荒島上吃草。正巧這時霍克從市場上買回一匹瘦弱的白馬,從此荒島上的白馬不見了。於是又傳開了霍克的白馬就是鬼馬的化身的流言。他騎馬到處巡視,總是受到人們的嘲笑。他忍受著人們的恥笑和輕視,以極大的毅力堅持工作。盡管不少人反對,工程還是開始了。霍克不分晝夜地工作。嚴冬,他親自跳到冰水中測量,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和封建迷信思想作鬥爭。兩年後,新堤終於築成,在圍墾的沃土上長出了肥壯的燕麥。
霍克的妻子生了一個女兒,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一天,他發現新舊堤銜接處有一個洞,就提出改變水道,加固舊堤的方案。但是吝嗇的奧勒和其他地主們都不肯多花錢,隻草草修補一下了事。有一天,海上起了狂風惡浪,洪水衝毀了堤壩,堤內的村莊立即被洪水吞沒,霍克的妻女乘車逃命,也被洪水卷走。霍克眼看多少人的生命財產被這頭野獸吞噬,他策馬衝向洪水,高喊:“上帝,把我帶去,寬恕其他人吧!”奮不顧身跳進水中。
日出之前
《日出之前》是德國作家蓋爾哈特·霍普特曼第一部成功的劇本,它發表於1889年。
作品裏的青年洛特是個空想者,他抱著改良社會的意圖,到一個礦區去了解生活,在礦區,他愛上了礦主克勞塞的女兒海倫娜,但當他知道海倫娜的家庭幾代都是酒徒以後,便離開了她。劇本以海倫娜自殺告終。這是一部自然主義作品,作者認為是酒精中毒的遺傳導致了洛特和海倫娜的愛情悲劇。
當時德國舞台上演出的多半是外國戲或曆史劇,《日出之前》反映了德國的現實生活,在初次上演後,引起觀眾的熱烈反應,震撼了沉悶的社會空氣,轟動一時。特別是在第二幕中,作者通過洛特和海倫娜的談話,對社會作了大膽的批評:“比如這樣的事就是荒謬絕倫的,汗流滿麵的勞動者在挨餓,而懶漢倒可以生活得很富足。在和平時期,殺人要受懲罰,而在戰爭的時候,殺人卻受到讚揚。劊子手遭人輕視,而那些士兵身邊掛著佩刀和寶劍這種殺人的工具,卻趾高氣揚地走來走去。”這裏,作者不僅批評了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現象,還對德意誌帝國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進行了譴責。
織工
《織工》是德國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蓋爾哈特·霍普特曼於1892年發表的作品。
這部作品描寫了織工和資本家的鬥爭,梅林曾給予很高的評價。
劇本以1844年西裏西亞織布工人起義的著名事件為背景,作者在1891年親赴該地收集材料,並參考馬克思的戰友沃爾夫的一個關於織工起義的報告,寫成這個五幕劇。劇本寫工場主德萊西格企圖用壓低工資的辦法來加強對織工的剝削。織工們無法生活,自動集合起來,高唱革命民歌向工場主示威,要求增加工資。當工場主指使警察蠻橫地逮捕織工時,織工們憤怒地毆打警察,並搗毀工場主的住宅。在附近織工群眾響應下,數千人的起義隊伍湧向鄰村,同政府調來的軍隊搏鬥。劇本以一個不願參加鬥爭的老織工希爾塞被流彈打死和織工們擊退敵人後的歡呼告終。
《織工》是19世紀40年代以後描寫工人反抗資本家剝削的第一部德國文學作品。劇中沒有突出的主人公,隻有受苦的、戰鬥的織工群眾場麵,反映了工人階級力量的強大。織工們的性格通過同工場主德萊西格及警察所進行的鬥爭,得到充分的表現。作者在全劇中貫串了織工起義是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必然結果這一思想。
1844年的起義最後是失敗了,但是《織工》卻以波瀾壯闊的鬥爭作為收場,這說明作者對工人階級的鬥爭前途具有必勝的信念。最後一幕中,霍普特曼對希爾塞的刻畫和處理是引人深思的。希爾塞是一個“安分守己”的老織工,他不願參加鬥爭,並勸別人也放棄鬥爭,而敵人的槍彈卻正好擊中了他。工場主德萊西格這個人物刻畫得也很成功。他殘酷無情,掠奪成性,而且善於敷衍搪塞,狡猾多變,常常以各種各樣的麵貌來掩蓋自己剝削階級的本質,結果隻能是欲蓋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