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曼生於德國北部名城盧卑克的一個富商家庭,中學畢業後曾在德累斯頓書店當學徒,後去柏林菲舍爾出版社任職,不久即轉入柏林大學和慕尼黑大學學習。1925年定居柏林,1931年他當選為普魯士藝術科學院主席。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他被開除出普魯士作家協會,作品也被付之一炬,他被迫流亡法國,後與其他德國進步作家組織反法西斯文化統一戰線。1935年他和著名作家貝希爾率領德國流亡作家代表團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作家保衛文化大會。1938年他在巴黎任德國人民陣線委員會主席。1940年他前往美國,定居加利福尼亞的聖莫爾卡城。戰後,1947年他任德國作家保護協會名譽主席。1949年他當選為前民主德國藝術科學院院長,並獲國家一等獎。1950年他準備啟程返回德國,不幸於3月12日去世。

亨利希·曼生活的時代,正值德國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他一生主張和平、民主及改革,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用文學作武器,反對軍國主義,反對壟斷資本,揭露帝國主義時期文化和道德的墮落。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時,他表示熱烈歡呼。戰後他希望魏瑪共和國能夠用和平改良的方式進行革新,為此他寫了大量政論文章,宣傳自己的民主觀點。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他一直關注蘇聯社會主義製度的發展。在法國流亡期間,他同作家高爾基、羅曼·羅蘭及巴比塞等一起,積極從事反法西斯鬥爭,一時成為流亡國外進步作家的領袖。他深信法西斯必然滅亡,即使在希特勒氣焰最盛的時候,也相信蘇聯必將打敗希特勒,世界會有光明的未來。他堪稱最進步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

亨利希·曼的創作成就以長篇小說最為突出。他一生寫有19部長篇小說,55篇中、短篇小說,11部劇本以及為數眾多的政治論著。在藝術上他深受法國作家司湯達、福樓拜和左拉等的影響,對資產階級社會持批判態度,創作具有批判現實主義風格。他的主要作品有早期的《在懶人的樂園裏》、《小城》。1911~1925年創作的長篇巨著《帝國三部曲》最為著名。國外流亡時期在1935年~193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亨利四世》,對反法西斯鬥爭具有積極影響。他還創作了四部共和國小說,從不同角度揭露資產階級的腐朽沒落。亨利希·曼這些偉大作品的貢獻在於把德國長篇小說推上了新的高度,具備了世界水平。

長篇小說《垃圾教授》主要內容是:

德國某城文科中學的教師垃堤已執教25年。他表麵道貌岸然,內心卻卑鄙無恥。學生按照他名字的諧音給他起了“垃圾教授”的綽號。全校師生乃至分布在全城的曆屆畢業生都在明裏和暗裏叫他垃圾教授。垃堤把學生當敵人,更把班上的洛曼、封·埃爾楚姆和基澤拉克三個學生視為眼中釘,經常借故關他們禁閉。一次,垃堤在洛曼的作文本裏發現了一首讚美歌女羅莎·弗蕾利希的詩,他認定這是道德敗壞。為了抓到懲罰洛曼的把柄,他四處奔走,在全城尋找歌女羅莎·弗蕾利希。他終於在一家名叫“藍天使”的下等娛樂場找到了羅莎,自己立刻為她的風流美貌所傾倒。以後他每日必去藍天使,與自己的學生爭風吃醋,極盡向羅莎獻媚之能事,服侍她更換服裝,給她化妝。羅莎隨洛曼等去郊遊,砸爛了一座巨人墓,引起訴訟案。垃堤也由於羅莎牽涉進去,搞得聲名狼藉,因而被迫提前退休。垃堤幹脆與羅莎結婚,搬到城外一所住房居住。垃堤自此完全受羅莎的控製。他的住房成了她勾引本城男性公民的幽會場所。垃堤的積蓄花光後,隻得依靠聚賭和羅莎賣淫為生。這個藏汙納垢的地方導致了許多人家破產,一些有身份的富裕市民也陷了進去不能自拔,把全城搞得烏煙瘴氣,民怨鼎沸。一天,羅莎在城裏偶然與剛從國外歸來衣冠楚楚的洛曼相遇,約他趁垃堤不在家時去相會。正當羅莎與洛曼在家約會時,垃堤突然闖入,妒火中燒,竟下手要把羅莎捏死,還搶了洛曼的錢包。洛曼報告了警察,警察趕來逮捕了垃堤,同時帶走了禍害市民的羅莎·弗蕾利希。全城人民為之鬆了一口氣,歡呼“終於運走了一車垃圾”!

這部小說以漫畫手法,多方麵地暴露和諷刺了德皇威廉二世統治下摧殘人性的法西斯奴化教育製度和醜惡的社會現實。小說有一個副標題:《一個暴君的末日》。由於小說的背景正是德國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因而作者筆下的垃圾教授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他的整個階級,以此反映19世紀末德國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虛偽和墮落:他們自己虛偽墮落,卻指責別人道德敗壞;他們為了鞏固軍國主義統治,采用專製高壓手段,對青年一代進行奴化教育,稍有越軌,就關禁閉懲罰,或是利用權勢,斷送年輕人的前程。垃圾教授對待學生猶如一個“暴君”。可是,瘋狂一時的垃圾教授是短命的。垃堤這個暴君的末日也象征了德國帝國主義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