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篇小說裏我們不僅知道了年輕的茲貝什柯對丹努莎的愛情,波格丹涅茨人馬茨柯和斯培霍夫人尤蘭的俠義事跡,波蘭人與十字軍的戰鬥,而且還知道人們是怎樣和靠什麼生活的,他們怎樣管理自己的產業,他們的風俗、習慣和信仰如何,農業、貿易和城市是個什麼樣子,條頓騎士團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在波蘭國王雅格洛的宮廷中存在過哪些製度等等。《十字軍》在培養波蘭人民的民族自覺和加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灰燼

《灰燼》是波蘭作家熱羅姆斯基於1902~1903年創作的長篇小說。

故事發生在1807年華沙公國建立前後。拉法爾出身於基埃茨省散多梅希縣農村裏一個貴族地主家庭,他年輕時是個浪蕩公子,終日遊玩作樂,無所事事。他的叔父拉爾哲夫斯基過去參加過反普魯士的民族解放鬥爭,是巴爾同盟的盟員。一次,他和拉法爾出外打獵,遇見了一個德國人,要求他們向新駐克拉科夫的普魯士軍隊獻禮,他拒絕了;這個德國人又說,普魯士政府要宣布限製地主對農奴的剝削,減少農奴服封建勞役的天數,拉爾哲夫斯基說:“我是地主,我有權利,地是我的,人也是我的。”

拉法爾的哥哥彼得年輕時就有激進思想,他認為他的父親是個老頑固,他站在他父親所痛恨的人一邊。彼得和家庭決裂後,參加了1894年科希秋什科領導的民族起義,在戰鬥中負了傷,虧得一個農奴出身的戰士密赫奇克的救護,才幸免於難。起義失敗後,他父親不許他回家,於是他便和密赫奇克住在一起,靠種地放牧為生。

密赫奇克過去是拉法爾和彼得都認識的朋友金杜爾特公爵領地裏的農奴,彼得要求金杜爾特恢複密赫奇克和領地裏所有農奴的人身自由,可是金杜爾特拒絕彼得的要求,諷刺彼得的行動和立場是“令人作嘔的感傷主義”。彼得後來病死,由於他的激進思想在社會上影響很大,貧苦農民為他送葬的很多。他死後,密赫奇克拒服封建勞役,鼓動農民造反,因而遭到一頓毒打,後被送去服兵役。

1895年,波蘭被沙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後,許多愛國誌士在國內外為波蘭民族獨立奔走奮鬥,他們都把祖國獨立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侖身上。拉法爾和他的表兄車得羅也決定去尋求出路,參加戰爭。一次,他們在斯托克沃索夫遇見了車得羅的朋友特列普卡,特列普卡過去是一個政治活動家,是波蘭愛國將領東布羅夫斯基1897年在意大利建立的“波蘭誌願兵團”的戰士,在意大利參加過法、奧戰爭。現在他認為政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不如在家種田,發展農業經濟,拉法爾和車得羅沒有聽他的一套鼓吹。

1807年初,波蘭各地愛國將領帶領軍隊來到沃維奇,又成立了“兵團”,東布羅夫斯基任“兵團”首領。他對由拿破侖直接任命的指揮部的全體將領說,1807年是我們新生活開始的一年,今天,我們分別了12年後又彙聚一堂了。他要求將士們保持波蘭人的勇敢精神。拉法爾直接跟著東布羅夫斯基,在革坦斯克比得哥煦同普魯士、奧地利軍打過幾仗,取得了勝利。後來東布羅夫斯基的部隊想渡過維斯瓦河去薩克森州找拿破侖皇帝。拉法爾在戰鬥中也負了傷,並且還遇見了密赫奇克,他原來是從奧國軍隊裏逃出來的。拉法爾的叔父納爾哲夫斯基為了護衛自己的莊園,也和奧地利人打過仗,後來戰死了。1809年底,國內戰爭結束,納爾哲夫斯基的一個莊園,根據遺囑由拉法爾繼承,密赫奇克也在他那裏做工,但他已不是農奴,而成了一個雇傭勞動者。

車得羅所在的“兵團”所屬部隊後來跟隨拿破侖去了西班牙。拿破侖在西班牙進行的是一場侵略戰爭,激起了西班牙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幾乎全民皆兵,鬥爭十分英勇,盡管侵略者在薩拉戈薩對當地居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但也未能使他們屈服。車得羅忠於拿破侖,他在西班牙不顧一切地為拿破侖賣命,殺害了許多西班牙人。最後,車得羅在進攻馬德裏的戰鬥中負了傷,他聽見有人在馬德裏街上宣讀拿破侖的宣言,說要取消封建貴族的特權,取消宗教的嚴刑,釋放政治犯,限製修道院等等,他激動地高喊“拿破侖萬歲!”後來他見到了拿破侖,他想起了自己淪亡的祖國,便對拿破侖說,我是不顧父親的阻止從家裏跑出來的,我相信我是在為我們的土地而戰,但我們會不會徒勞無功呢?拿破侖沒有回答。一個和他一起在拿破侖軍隊中服役的波蘭人維格洛夫斯基對他誠懇地說,我參加軍隊不是為了把西班牙的農民燒死,不是為了消滅城市和鄉村,殺害兒童和婦女。維格洛夫斯基表示要解甲歸田,可是車得羅卻以他在馬德裏聽到的拿破侖的宣言作為根據,反對維格洛夫斯基這樣做。戰後,車得羅雖然從西班牙回來,但是他仍以為隻有跟隨拿破侖打仗,才能使自己的民族獲得解放,所以他又邀拉法爾繼續參加拿破侖對俄國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