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故事》就描寫了維也納的B博士,在德國納粹所製造的這種處境中,如何忍受心靈上的摧殘和精神上的折磨。在他漸漸支持不住時,用偶然獲得的一本棋譜來填補精神上的饑荒,抵禦那透不過氣來的空間與時間的擠壓,以保持精神力量,戰勝法西斯陰謀。3個月後,棋局失去魅力,於是不得不發明一種新的棋局——自己與自己對壘。這種雙重的思維,造成了精神上的分裂,下棋變成了一種病態的瘋狂。
茨威格擅長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細膩的心理分析,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作家致力於人物的靈魂的開掘,著力展示蘊含在人物心靈中巨大的激情和感情的風暴,並且巧妙地通過人物精神活動,透露人的生活境遇和命運。相對而言,作家對客觀現實的描寫不太注重,這使得人物悲劇命運的社會因素模糊空泛,人物的心理狀態也就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於是人物的感情與命運就往往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籠罩著一種神秘的色彩。
天曉得
《天曉得》是奧地利當代作家西默爾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77年。
小說的中心事件是聯邦德國保險公司職員盧卡斯前去調查“月光號”遊艇在海上爆炸的真相。在調查過程中,他接觸到控製國家財經命脈、左右國家法律權益的當權者,他們或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或相互勾結、投機倒把,為非作歹,滅絕人性,製造一起又一起的謀殺案,法律卻對他們無能為力,道德幾乎成為一句空話。
盧卡斯盡管竭盡全力與之進行生死搏鬥,曆經百般周折,查清事實真相。但凶手受到各國政府的包庇縱容,證人一個個被害,案件得不到處理。盧卡斯找到公證人,將證據鎖進保險櫃,要公證人在他死後將一切公之於眾。不久,盧卡斯遇刺,女友被謀殺,他被逼上死路。他決定以寫自傳的形式把隻有“天曉得”的奧秘傳諸人世,而後便自殺。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和見聞,揭露了資本主義製度的種種醜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鋼琴教師
《鋼琴教師》是奧地利著名女作家埃爾夫麗德·那利內克在1983在自傳背景下創作的。
埃爾夫麗德·那利內克於2004年度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在她的小說和戲劇中,聲音和與之相對抗的聲音構成一條音樂的河流,以獨特的語言激情揭露了社會庸常中的荒謬與強權。
那利內克在所提出的疑問的框架之內,描寫了一個無情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讀者麵對的是強權與壓抑,是獵者與獵物之間的根深蒂固的秩序。
作品的主人公——那位鋼琴教師艾麗卡——關於性的種種基本可以用“受虐狂”這個心理醫學名詞概括。很奇特的是,艾麗卡卻呈現出一種完全自給自足的安祥狀態。她熟練地在浴缸自殘,神情自若地在成人音像店租帶。甚至在揀起別人遺留下的沾有穢物的紙巾放在鼻下細聞時,她的神情也是安定自然,絲毫不見羞愧或倉皇。
她已人到中年,盡管因為嚴苛的母親,她可能沒有戀愛過,但她在性方麵卻是一個已經尋找到平衡的女人,而這一切在年輕的學生到來後就完全被打破。像一個踩在鋼絲上向前用力伸出手的人,她所有的平衡都被失去了。接下去她開始像所有陷入戀愛的人一樣變得張惶失措,進退失據。
這場戀愛其實是一場戀戰。就像有論者論及本書時引述的名言:“愛隻不過是兩個人之間權力互動的關係。”失敗的一方自然是艾麗卡,因為她在向一個正常的年輕男人要求一場變態的愛情。這是整個作品最令人哀傷的部分。
雖然自覺心理尚算健康,可是大部分讀者竟然不能抽身事外來旁觀這個變態的女人的變態的愛情。她自給自足淩駕於那場戀戰之上時,讓讀者看到的是一個變態的女人。而她開始倉皇失措,“降尊紆貴”,屈膝求愛時,卻看到了一個正常的疼痛的女人。
哪一場愛情不變態?愛如陷阱,一旦陷入,便萬劫不覆。於是輾轉反側,於是奴顏媚骨,於是把自己的夢也奉獻給他的黑夜,可是接著便有可能不是受虐而是真正的受傷。《鋼琴教師》裏學生強奸老師之前的那一記耳光,作為一個受虐狂,艾麗卡一定多少次幻想過這記耳光。可她怎麼能想到原來事到臨頭,一切真的隻是一廂情願。她被愛人強奸後的那個深夜,當她抱著母親慟哭時,終於明白了:愛如此艱難,竟然隻能回到不會離開但卻一直在傷害自己的親人那裏找回愛情。
結尾,艾麗卡一臉止水,紮了自己一刀,然後平靜地離開我們的視線。愛竟成死灰,繞了一圈之後,她重新回到自己的平衡之中去。從此沒有波瀾,沒有跌倒,沒有悲傷,沒有愛情,沒有生命。
我們過得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