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界簡述
《靜界》是中國青年藝術家楊誠俊的一部“無聲音樂作品”,以“大音希聲”的音樂境界得出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即達到極致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靜界》是一首超脫俗世的音樂作品,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巔峰式的哲學思想,是“音樂中的怪獸”。
楊誠俊在博客中說,“音樂不一定要有聲音,有聲音的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音樂”及“用心靈聽世界,用慧眼識今天”,他追求的是一種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鑿的最高的藝術境界。《靜界》的出世,在播放時間達10:9分的長度上,徹底突破了主流音樂所占據的有聲音樂氛圍,形成了空前絕後的“氫彈式(楊誠俊:要麼不要炸,要炸就要無敵)”音樂風格——無聲。楊誠俊獨具一格的個人風,以“創新創新再創新”把“靜”提升到了哲學層次,在主觀能動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論下創造了一種最直接的責任感和新型音樂產品,將溫和美好的理想主義革命性的拉到了音樂的天邊,是他的哲學思想和社會美的觀點在藝術中的反映。
早期的這種理念語自《老子·四十一章》。語出其中又說:“聽之不聞名曰希。”王弼注:“大音,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釋》)“眾”即全體,“分”即部分;人們聽到的宮音或商音等,都隻是部分,而非全體。意謂有了具體、部分的聲音之美,就會喪失聲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認為最美的音樂是自然全聲之美,而非人為的、部分之美,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的見解,以及他的“無為自化”(《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楊誠俊的《靜界》也完全否定了道家,甚至超越了道家,老子是以“自然規律”為主觀,楊誠俊則以“比自然更自然(即什麼都沒有)”,他認為宇宙萬物最原始形態是以“無”開始,因此創造出了“靜界無聲”這種“音樂中的怪獸”。在音樂欣賞中,他倡導應追求一種超越對聲音的直接感知的“音樂無聲”的境界,即無聲勝有聲的極端境界。楊誠俊的作品大多另類罕見,尤以《靜界》和《毒音》殘忍表露了自音樂出現以來最無情的一幕,像無堅不摧的刀摧殘了主流音樂的價值,走向了“非主流音樂”的拔尖狀態。其該曲目的作曲人更是“瘋子”一個,性格神秘難解,行動來去無蹤,作品逆流直上,絲毫不把“主流地位”放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