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已過而立之年。雖然自己從事文物工作的時間不長亦不短,卻已深深地喜愛上了這項穿梭於曆史與現實之間,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偉大事業。
作為一名光榮的文物工作者,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了解一些自己所從事事業的曆史,增強幹事創業的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普通讀者,了解一些中國文物事業史特別是中國近代文物事業史,也有助於填補他們對於中國近代史認知的一個空白,進一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進對於文化遺產事業的理解與關注。關於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文化遺產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績,學術界已經有了許多著述,但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文物事業的艱難起步史,卻鮮見專門論著涉及。從2006年起,作者因工作關係,接觸到了一些中國近代文物事業方麵的零散史料,引起了撰寫本書的興趣,其後利用業餘時間查閱了部分資料,集中精力撰寫了個別章節,並於2007年發表了有關解放戰爭時期文物保護工作史的論文。但因苦於公務,一直難得有工夫收集資料和安心寫作。2008年春節後,公務稍緩,得以定下心來,重拾舊稿,梳理思路,編排框架,在以往基礎上著手修訂和續寫。工作之餘忙裏偷閑,斷斷續續地在電腦前爬了近八個月的格子,當定稿之時,麵對近30萬字的篇幅,確實很難相信自己真的能夠完成這項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自己既非曆史學、考古學或博物館學之類的科班出身,又長期在行政機關從事在別人眼中極為瑣碎繁雜、默默無聞的辦公室工作,文字功底也隻能說是差強人意,而且沒有一本現成參考書可供借鑒,無論資曆還是學識,身為文博界小字輩的作者也沒有資格為中國近代文物事業立傳,僅僅因為興趣使然和不願荒廢時光的一時衝動,同時也是希望對自己投身文物事業以來的所學所思多少有個書麵上的交代,經過艱難的摸索,於是就有了這本不成熟的小冊子。
當付梓之際回過頭來再看本書的誕生過程,其實也是作者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的一個心路曆程。文博單位本身應是學習和研究氛圍濃厚的地方,特別是對於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同誌來說,雖然很少有機會進行田野實踐,但結合工作實際開展一些基礎性、理論性的研究工作還是大有可為的。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雖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填補了中國文物事業史研究領域的部分空白,但由於作者學識有限,加之沒有受過係統的學術訓練,不擅考據,在客觀上製約了本書對中國近代文物事業發展過程中若幹問題的完整敘述和深入探討。同時由於中國近代文物事業史方麵的檔案資料相對欠缺,作者在資料搜集和寫作過程中時有心力交瘁之感,也導致了這本小冊子敘多論少,對於有關理論問題涉及不多。受條件限製,學術界一些相關研究成果和最新資料可能也未及時在本書中得到體現,故而在某種程度上本書隻是關於中國近代文物事業史的不完整的資料彙編,離正史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徒有坐井觀天、貽笑大方之嫌,書中難免有不少錯訛疏漏之處及有待商榷的觀點,待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本書的問世,與諸多同誌的關心幫助密不可分。首先要感謝省文物局的曆任領導和我的同事們,他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對我的關心幫助令人難以忘懷。他們是我投身文物工作的引路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他們的言傳身教對我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特別要提及的是,馬玉萍副局長作為我的直接領導,長期以來,十分關心我在工作和學習方麵的成長,使我受益匪淺。其次我要感謝省圖書館和省文物局資料室的有關同誌,他們為我查閱資料提供了許多便利。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他們的無私奉獻是我能夠專心寫作的堅強保證。我的愛人王莉莉老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餘,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甚至在蜜月旅行期間亦放棄遊覽時間陪伴我流連於京津和江南的舊書肆中搜求資料,以她的溫柔體貼鼓勵我堅持完成了這項心願,本書的字裏行間也有她的一份汗水。
本書初稿完成後,曾少量打印成冊分送省文物局有關領導、專家審閱,並蒙甘肅省圖書館收藏。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副局長楊惠福同誌一直關注本書的出版事宜,並在百忙之中撥冗為本書作序,省文物局張正興副局長、廖北遠副局長、馬玉萍副局長也十分關心本書出版工作,在各位局領導的支持下,本書研究內容被列為甘肅省文物博物館事業科研課題,使之在初稿完成後得以進一步完善,並獲得了出版經費的保障。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鄭蘭生、趙劍飛同誌對課題的申報和立項實施給予積極指導和協助。甘肅人民出版社圖書出版中心總編輯李樹軍、本書責任編輯馬海亮、讀者出版集團副總經濟師齊文健先生對本書的順利出版幫助甚多,付梓之際特別向上述同誌致謝。
2008年國慶於蘭州初稿
2009年盛夏於蘭州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