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國現代文學(1)(1 / 3)

現代文學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新文學運動和文學革命。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個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運動,也是一個“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之後,馬列主義學說傳入中國,加之當時政治、經濟的社會背景,觸發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這一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突破口,五四文學革命以反對舊教條,提倡科學、民主和社會主義,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為主要旗幟,向封建舊文學展開了猛烈進攻。開始了現代文學的曆史進程。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作為文學革命的先驅,以勇猛的姿態為新文學的誕生掃清道路。魯迅發表《狂人日記》等小說,對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作了極其深刻而形象生動的揭露和抨擊,成為五四文化新軍中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郭沫若發表《鳳凰涅盤》等詩歌,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和濃厚的積極浪漫主義色彩。

“五四”文學革命期間,在白話新詩的倡導和創作方麵產生過一定影響的作家,還有胡適、沈尹默、劉半農和劉大白等。白話散文方麵,成就較為突出的是適應當時戰鬥需要而產生的文藝性短論——雜感(隨感錄)。除魯迅外,李大釗、陳獨秀、錢玄同和劉半農等都是重要作者。

1921年以後,新文學運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標誌是新的文學社團和純文藝性刊物大量出現。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是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以及他們所創辦的刊物。文學研究會提出“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創造社則標榜“藝術派”,追求藝術的“全”與“美”;但在反帝反封建及反對封建複古派和鴛鴦蝴蝶派的鬥爭中,他們的基本立場是一致的。而新月社等資產階級文藝社團的出現,則是作為文學革命的對立麵而存在的。這時的文學在各個領域都有新品種、新風格的產生,中國文壇呈現出百花競開的繁榮景象。魯迅的短篇小說《呐喊》、《彷徨》,達到了時代、民族思想藝術的高峰;《阿Q正傳》等經典作品,堪稱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郭沫若的詩集《女神》,給新詩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另有葉聖陶、冰心、朱自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作家,對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各自的貢獻;而鬱達夫、聞一多、徐誌摩等作家的作品,同郭沫若一起開創了現代文學浪漫主義的傳統。初期的話劇創作,以丁西林和田漢的成就最為突出。

20年代末到30年代,由於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廣泛傳播,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倡導運動。以創造無產階級文藝為奮鬥目標的左翼文藝運動,影響深遠。這一運動向文學提出了加強與工農大眾實際生活的聯係、自覺地揭示曆史發展趨向、表現無產階級理想等要求,筆觸範圍擴大了,描寫工農的覺醒與反抗的題材增多了、長篇小說和多幕劇開始繁榮,產生了《子夜》、《家》、《駱駝祥子》等傑出長篇小說,和標誌著話劇藝術成熟的《雷雨》、《日出》等。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丁玲、艾青、臧克家、夏衍、何其芳、張天翼、沙汀、艾蕪、蔣光慈等作家,在創作實踐上獲得了新的突破。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文學和國統區文學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解放區,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表,標誌著新文學與人民大眾相結合的曆史新時期的開始。許多作家在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引下,在塑造人民大眾形象和反映偉大的革命鬥爭方麵獲得了新成就,在文學的民族化、群眾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現了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優秀作家和作品。在國統區,黨領導下的進步文藝界,團結廣大作家,發揮了重大戰鬥作用。艾青、田間及七月詩派的詩歌創作,茅盾、巴金、沙汀、老舍、艾蕪、路翎的小說以及曹禺、夏衍、陳白塵、宋之的、吳祖光的戲劇創作,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與多樣化方麵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為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一大批優秀作家和作品紛紛出現,他們在題材、主題、創作方法、風格流派等方麵的全新麵貌,顯示了新中國的人民藝術家為創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文藝所達到的新高度,社會主義文學在不斷總結曆史經驗的過程中日益走向成熟。

現代詩

20年代,新詩在探索著創造各種表現形式。作為古詩的對立物出現並在“五四”時期影響最大的自由體,這時繼續發展著,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式樣,如小詩。由於不滿意新詩過於散文化,出現了建立新格律詩的主張,還有不少寫作新格律詩的實踐。同時,受西方象征派詩歌的影響出現了象征派的詩。在新文學各領域中,新詩是流派最分明的領域。

自由體詩中此時出現了政治抒情詩,其作者有瞿秋白、蔣光赤等。他們都是在蘇聯生活過一段時間,較多地接觸到馬列主義和蘇聯現實生活的作家,因此“五四”後新文學創作中的社會主義傾向,最早最鮮明地表現在他們的作品中。瞿秋白的新詩並不多,曾編有《赤潮集》,其中《赤潮曲》在《新青年》季刊上發表過,是一首以高昂的曲調號召“捶碎這帝國主義萬惡叢”、“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的政治鼓動詩。